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3-07-15

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