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打节奏、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欣赏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在教学中重点感受、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 采用多种形式欣赏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欣赏、感受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试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草原画面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学生欣赏画面
师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二 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三 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初听歌曲。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
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2、学生聆听后交流回答自己的感受。
3、了解演唱者德德玛。
课件出示:
德德玛(1947~ )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曾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4、分段欣赏。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请同学们看歌词分段欣赏歌曲。 课件出示歌词
学生聆听谈感受
5、完整欣赏,随旋律哼唱,进一感受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 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四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聆听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天堂》,试着跟他一起唱。想一想为什么他把自己的家比作“天堂”?
比较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腾格尔演唱的《天堂》,两位歌唱家在演唱风格上、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
学生交流汇报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赏了内蒙音乐,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内蒙古的草原风情,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中速 赞美的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充满蒙古族风情的歌曲,通过聆听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来到美丽的大草原,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赏歌曲,让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更丰富,交流也更主动。更喜欢蒙古族音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绘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歌声飞扬激情引领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乐读文,再现草原
1、师配乐读文。提问: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儿?
(相机板书: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字的结构,组词,换偏旁等方法识记字形)
4、汇报检查
1)大屏幕出现生字,生读,并说说记忆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请学生回忆前面那篇课文曾出现过?《父亲的菜园》中读成sā 撒尿,本课读sǎ)
3) 读一读本课的生字。
5、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你愿意把生字带回到课文中吗?(找生读课文)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师: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这篇文章的题眼,从这首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草原景色美丽),我们就用一双双发现的眼睛看看这美丽的景色。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绿草彩蝶碧水骏马牛羊毡包
2、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大屏幕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谈谈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什么?小组内交流。
(学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风儿把绿草吹动,好像一层层麦浪,蝴蝶展翅飞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听鸟儿的叫声,好像置身于仙境。)
3、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看来,草原除了美丽,更给我们梦一般的美景,让我们感觉到草原不仅美丽,更富有神奇的色彩。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草原)
4、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并且老师把它们绘制成一幅幅画面,你们想看么?(点击词语展示美景边介绍)
(师:风吹绿草好似麦浪,彩蝶纷飞花争艳,一湾碧水映斜阳,水清草美育牛羊,绿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万里美如画,遍地花朵迎朝阳,百鸟齐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华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草原,一下车,就被眼前景色惊呆了,蓝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牛羊遍野。夕阳西下,一顶顶蒙古包上空炊烟袅袅,火炉上奶香阵阵,草地上歌声嘹亮,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心情吗?你能带着这种情感在读课文吗?回顾全文,你有什么地方要与大家说说吗?(引出下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突破难点,畅游草原
1、师:“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美丽的家谁不爱,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爱自己的家,他们自己当了家作了主,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使家乡更加多彩。想当年是凄苦的马头琴声伴随他们四处漂泊,地主、王爷逼死他们的亲人,夺去他们的牛羊,苦难和泪水让他们流浪,鲜血染红了绿草地。复仇的决心令他们催动骏马奔向红旗飘扬的地方,是毛主席,我们的党给了他们雄鹰的翅膀,让他们拔起刀枪消灭恶狼,让草原再现蓝天绿草,牧民们看是幸福的明天,他们要让苦难的草原变成欢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是小学教师必备精品教学资料网站,其内容丰富,备受小学教师的青睐!
(出示现在的草原的风光和现代化的设施)
2、师:仔细看,这就是你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草原张开了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宾,在座的老师们也想去游览观光,想请你们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导游,你打算介绍自己的家乡的哪一方面?
(草原知识拓展,可以介绍风景、特产、还有食物等,也可以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
3、请出勇敢而又热情的小导游,带我们共同畅游美丽的草原
五、不忘草原,诗歌拓展
这一趟草原之旅,老师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风光美,还看到了草原的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师:出示关于草原描写的诗句,草原儿女爱自己的家,用诗歌的形式向人们传颂着草原的美,(大屏幕出示,师生共赏)。相信我们的家乡明城,也会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课下我们这些小诗人用笔把我们的家乡描绘出来,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板书: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景色美
绿草 彩蝶
碧水 骏马
牛羊 毡包
生活美
诗歌欣赏:
草原诗三首
(一)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四)
家乡的牧场
家乡那片广阔的牧场
是我心中深情圣洁的蓝天
吃着母亲乳汁长大
喝着芳香奶茶长大
听那甜甜的歌谣
伴着与我同年的马儿羔羊
深情圣洁的牧场啊
给了我多少童年的美好回忆
梦中常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情深牧场
家乡那片广阔的牧场
是我心中深情圣洁的蓝天
父爱把我扶上马背
娘亲给我多少期望
广阔牧场给了我开阔的胸襟
深情牧场给了我多少勇敢力量
家乡牧场是我生命摇篮智慧的源泉
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圣洁牧场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绘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声飞扬激情引领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美丽的大草原是牧羊姑娘的家。一首由蒙古歌手德德玛首唱,并在近三十年岁月中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动人旋律,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直让人们对内蒙古有着无限的遐想与神往。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人们想到什么呢?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或是想到诗歌《敕勒川》)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切草原、品味草原(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乐读文,再现草原
1、师配乐读文。提问: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儿?
(相机板书: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子的结构,组词,换偏旁等方法识记字形)
4、汇报检查
(1)大屏幕出现生字,生读,并说说记忆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请学生回忆前面那篇课文曾出现过?《父亲的菜园》中读成sā撒尿,本课读sǎ)
(3)读一读本科的生字
5、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可是你能读一读么?(找生读课文)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师:草原景色美,生活美,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展现草原美的呢?找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从这首诗中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草原遍地都是绿色;鲜花盛开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蝴蝶,还有各种小鸟在歌唱;轻轻的溪水缓缓流淌;牛羊骏马就像天上的云朵和璀璨的珍珠;比喻句:毡包好似白莲花)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4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学习蒙古族舞蹈提、压腕动作,尝试创编、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
2、感受蒙古族风情,增进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跳一跳,草原小骏马。
1、谈话:旅游过的地方。
师:你们去旅游过吗?去过哪里?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个大家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
2、律动:草原小骏马。
(1)播放PPT。提问:这是哪里?怎么去?你们会骑马吗?怎么骑?
(2)播放音乐。
(3)师:这一次音乐有变化了,马儿有时跑得快,有时会跑得慢,仔细听音乐!
二、学一学,快乐挤奶舞。
1、欣赏蒙古风光片。
师:我们来到了草原的深处,一起看看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2、学习提、压腕动作。
(1)尝试自己做动作。
(2)老师示范挤奶动作。
(3)再次示范。
(4)动作讲解、练习。
3、创编挤奶舞动作。
(1)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奶牛心情好一点?
(2)跟着音乐,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奶牛好心情好一点。
4、组合动作快乐舞蹈。
(1)组合表演。师:奶牛心情好了,方法也会了,再来试试看,能不能挤出更多的牛奶。
(2)完整表演。
(3)不同姿势再次完整表演。
三、看一看,优美蒙古舞。
播放视频。师:我们带着满桶的牛奶回到蒙古包,喝牛奶、看表演。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序数经验,并理解双重序数其所表示的意义,尝试双重序数的排放。
2、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力和记忆力。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卡通楼图一张、不同楼层的空楼房图一张、老师照片一张
学具:幼儿照片、黑色水笔人手一份、空门牌号码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双重序数的关系。
1、请幼儿看黑板上的照片,说:“我想看上(下)一排的第几张。”
2、引导幼儿观察卡通楼。“这栋楼一共有几层?”教师用数字标出楼层。“每层有几间?”用数字标出间数。
3、“每个有颜色的房子里都居住着不同的卡通人物,你们想不想看看?”“请你说说想看看第几层的第几间?”
二、出示“朋友楼”,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几栋不同楼层的新楼,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新楼里找一间房间住下。
2、请幼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新家在第几层的第几间。
三、出示门牌,帮助幼儿认识。
1、“大家都找到了自己所居住的房间,住在一个小区里好开心啊!有一天,邮递员叔叔来送信,发现大家的房间上都没有门牌号码,送起信来很不方便。”“我想给自己的房间编一个门牌号码,你们觉得我应该怎么编呢?”
2、讨论应该怎么编门牌,几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四、请幼儿自己做自己的门牌。
1、幼儿制作门牌,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尝试理解双重序数的含义,并能记录下来。
2、游戏:来做客。
活动延伸:
在教室走廊上贴上各种楼层的楼房图,请幼儿在游戏时间标上每个门的门牌号码。
活动反思:
《纲要》提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它与生活走得更近,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教师应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儿童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在生活中较熟悉的门牌号码,引导幼儿理解二维坐标的意义。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更易理解和接受。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双重序数理解。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我还采用发现法、赏识激励法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次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一开始我所提出的目标掌握6以内的双重序数的关系,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似乎简单了一些,应该提供多层次的楼房高度和房间数,供幼儿选择。另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反而一带而过,使得幼儿在后面的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地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除了要设计好活动的过程,更要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表现、反应,并及时予以帮助。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7
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型 综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 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学生喜欢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我从草原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 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 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下吧.
2、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4.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5、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四)学唱民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提问: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5、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6、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五)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欣赏马头琴独奏:《我从草原来》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六)知识拓展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师: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音乐中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加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