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艺术活动:会跳舞的跳跳糖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与教师或同伴进行有趣的歌唱问答,尝试仿编简单的歌词。
2、能跟随伴奏有节奏地演唱,感受歌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事先教会一个幼儿演唱歌曲《小鸡在哪里?》。
物质准备:小鸡、小狗、小猫、小鸭等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头饰各若干;亲子手册《领域活动·小鸡在哪里?》。
活动过程:
1、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自由走入活动室。
2、欣赏与学习。
(1)教师戴上母鸡的头饰,以故事的方式导入。
教师:鸡妈妈出去捉虫,可回到家里一看,小鸡宝宝不见了。顽皮的小鸡宝宝们都躲到哪里去了?你们快来帮忙找找吧!
(2)教师与已会演唱的幼儿合作表演,全班幼儿欣赏。
①教师扮演母鸡,表演的幼儿躲在一椅子背后扮演小鸡,教幼表演对唱。
②提问:"鸡妈妈是怎么找小鸡的?小鸡是怎么回答的?"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回答:"叽 叽 叽 叽 在 这 里。"
3、教师当鸡妈妈,全体幼儿做小鸡,师幼用语言与歌声互动。
(1)教师说问句,幼儿说答句。
(2)教师唱问句,幼儿尝试边唱边用有节奏地动作表演回答。
4、分角色演唱。
(1)将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唱问句,一组唱答句。
(2)幼儿交换角色分组演唱。
5、引导幼儿仿编歌词演唱、表演。
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鼓励幼儿将"鸡"改成"鸭"或其他名词及对应的象声词,仿编歌词。幼儿熟练后再将"在这里"根据名词仿编,如"飞机"对应的是"在天上","小鱼"对应的是"在水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头饰投放在音乐区,让幼儿自由演唱。
2、家园共育:引导家长在家中利用亲子手册与幼儿对唱。
户外活动:
1、体育游戏: 网鱼 见领域活动指导p14。
2、分组活动:(见周计划表)
小班艺术活动:会跳舞的跳跳糖 篇2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在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例如抢玩具、吃饭不排队等等。《拉拉钩》这首歌曲前半段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的具体描写,一句一重复的句式,和句句下行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互相生气的两个小朋友的形象。后半段在由比较紧凑的节奏营造出的稍快的速度中,抒发了小朋友互相拉拉钩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情绪。歌曲取材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共鸣,易于幼儿理解学唱。通过演唱歌曲,萌发与同伴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情感,学习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所以我选择了《拉拉钩》进行教学。
活动目标:
1、萌发与同伴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情感,学习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情感)
2、感受歌曲前后情绪的变化,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现不同的情绪。(认知)
3、尝试自编表演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能力)
活动重点:感受歌曲前后情绪的变化,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现不同的情绪。
活动难点:尝试自编表演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
活动方法:谈话法、示范演唱法、表演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拉拉勾》的歌曲录音、小朋友生气等图片。
2、幼儿准备:对歌曲节奏、旋律的基本感知。
活动过程:
1、练声:《唐老鸭和米老鼠》
2、以“好朋友”为主题进行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1)、提问:
a、 你们有好朋友吗?
b、 跟好朋友在一起玩有什么感觉呀?
c、 和好朋友生气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d、 你会怎样解决呀?
3、学唱歌曲《拉拉钩》
(1)、教师朗诵歌词。
(2)、提问:
a、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呀?
b、歌里的小朋友怎么啦?
c、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3)、听录音唱。
(4)、提问:
a、歌曲开始时小朋友怎么啦?
b、他们会有什么感觉?
c、后来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d、解决完了他们说的什么呀?
e、前半段和后半段中间有什么呀?
小班艺术活动:会跳舞的跳跳糖 篇3
活动目标:
1. 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2. 感受小猪打呼噜的节奏,并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3、乐意与同伴一起表演,体验共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对小猪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2、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猪睡觉》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二、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一猜动物。
教师:“猜猜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呀?”(出示图片动物特征展示)
2、播放小猪睡觉的图片。
教师:“原来是小猪,它在干嘛?(睡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学念小猪打呼噜,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习歌曲。
1、引导幼儿讨论小猪打呼噜的声音并学小猪打呼噜。
(1)初步感知小猪打呼噜的节奏。
教师:“小猪是怎么打呼噜的?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请幼儿学一学)
(2)教师结合图谱带领幼儿一起学打呼噜声。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教师:“我们跟着琴声来一遍。”
2、播放课件,理解歌曲内容,学念歌词。
(1)教师:“瞧!小猪这会儿在做什么呢?吃了那么多,肚子吃得怎么样呀?(小猪吃得饱饱)”
“吃饱后…怎么啦?(闭上眼睛睡觉)”
“大耳朵在干嘛?(大耳朵在扇扇)”
“小尾巴呢?(小尾巴在摇摇)”
,(2)教师:小猪吃得饱饱,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根据节奏念歌词)
3、根据图谱,学唱歌曲。
(1)教师结合图谱完整清唱歌曲一遍,引导幼儿倾听。
(2)引导幼儿听好前奏,跟随钢琴进行演唱
教师:“我们把小猪打呼噜的声音唱一唱。”(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可反复练唱)我个人觉得有点跟前面重复
(3)幼儿根据琴声完整地演唱歌曲。
(4)用藏图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我要考考你们了,我来藏起一张照片,你们还会唱吗?
“真棒!一点儿都难不倒你们,我再来藏一藏。”
四、尝试创编并进行表演
1、教师逐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教师:“你们能给这首歌编上动作吗?小猪吃得饱饱可以怎么做呢?”
“闭上眼睛睡觉呢?”
“大耳朵怎么扇一扇?”
“小尾巴怎么摇一摇呢?”
“谁来做做打呼噜的样子?”
2、带领幼儿加入动作,完整地表演歌曲。
教师:“现在我们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
3、师幼边表演边结束活动
小班艺术活动:会跳舞的跳跳糖 篇4
一、设计思路:
本班的孩子从小班开始就有计划的进行舞蹈特色教学,孩子们喜欢看、喜欢跳、喜欢模仿各种舞蹈动作,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前提,《千手观音》这一舞蹈作品非常的优秀,更了不起的是表演这个作品的人,孩子们看到这个作品会为舞蹈的美而鼓掌,为表演舞蹈的人而感动。
二、活动目标:
1、愿意用自己的动作形象、语言来表达对舞蹈造型美的感受,提高对舞蹈的兴趣。
2、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创造力,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3、学习尊重并热心帮助残疾人群。
三、活动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家长为幼儿上网查询有关的图片、书籍,了解有关的知识,欣赏乐曲。
2、教师准备:碟片、下载的图片、丝巾等
3、在活动室张贴舞蹈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讲述《千手观音》的传说,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
你知道我们活动室贴的什么图片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千手观音的传说。
(二)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
提问:千手观音变成了什么?请幼儿讨论知道舞蹈造型整齐、对称的美。
(三)幼儿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引导幼儿发现造型美。
1、完整欣赏。
提问:看看舞蹈中什么地方美?看完后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舞蹈什么地方最美?
2、片段欣赏。
提问:你喜欢舞蹈中的哪个造型,它有什么特点,像什么?出示图片让幼儿进行比较,告诉其中的手型:兰花指。
3、 请你们用好听的词来夸他们,并让幼儿了解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感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你们知道吗?他们都是听不见音乐的聋哑人,他们只能靠互相团结,看手势来达到整齐,要反复的练,比平常人付出辛苦的训练才行呢。”
(四)创作创编造型。
1、你们看这么好看的造型,你们喜欢吗?
2、那你们也来创编你喜欢的造型好吗?
3、教师与幼儿自由探讨。
(五)尝试表演,体验合作的乐趣。
请你们好好打扮自己,我们一起来表演造型
(六)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探讨其他的造型,并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