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大班教案

2023-07-13

《家乡》大班教案 篇1

  活动内容:

  家乡特产展销会

  活动目的:

  1、让幼儿通过游戏知道家乡的各种特产。

  2、学习布置展台,能用完整的语言介绍家乡的物产。

  活动准备:

  角色游戏的各种展台、盘子、家乡特产的实物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我们漳平的特产,谁能告诉大家你带来的特产是什么?

  子沛:我带的是各种花的图片,因为漳平是杜鹃花之乡。

  宇宇:我的是红菇,真的红菇。

  佳妍:我的也是菇,不过是茶树菇。

  睿婷:我的是香菇和笋干。

  泽锴:我带了很多茶叶,很香的水仙茶。

  泽平:我带的是桂圆干,我爷爷说吃了对身体很好。

  雨霖:我的是香珍笋,这也是特产

  亚亚:我带的是米粉,我妈妈说东湖的米粉也是特产。

  2、师:大家都带了这么多漳平的特产,那今天我们来开个漳平的特产展销会,好吗?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开展销会

  师:这么多的特产怎么在展销会上怎么摆呢?怎么样才能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特产很好呢?

  若晨:我知道,每次有展销会的时候,他们都是把东西摆在台上,让大家看。

  沣逸:我也有看过,都是一排一排的桌子摆着的。

  佳妍:要分开,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方便大家选购嘛。

  达达:我们也可以象商店一样,把东西摆好了让顾客来买。

  旖歆:还有要把产品的图片帖出来,向大家介绍特产。

  二、产品展销会:

  1、师提出要求

  ①开展销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吵。

  ②还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幼儿游戏:

  ①自由选择游戏同伴,将自己带来的特产摆放整齐,并将图片张贴在墙上进行说明。

  ②师指导幼儿介绍自己的特产。

  附:幼儿分组情况

  茶叶:以水仙为主,有南洋水仙、双洋水仙、还有永福高山茶

  食用菌类:红菇、香菇、茶树菇等

  花卉类:杜鹃花、茶花、兰花、瑞香等

  干货类:笋干、桂圆干等

  其他:香珍笋、东湖米粉

《家乡》大班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镇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依傍着长江,古老的运河从城市穿城而过,而架在运河上面的是各式各样的桥。孩子们生活在这里,经常都能接触到。但孩子们对这些桥都不是很了解,有时更是熟视无睹。春游时,我们游览了横跨镇江、扬州两地的中国第一大桥:润扬大桥。回来以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纷纷说大桥的样子。还画了桥的图画,,还用纸搭成桥的样子,比谁的桥长,谁的桥高。由此,我想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让孩子对镇江的桥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呢,这样不仅让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桥,还可以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表现桥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课件以及准备多种废旧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并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积极创造和表现镇江现在的桥和将来的桥,从而进一步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这节课充分体现课程的整合性,始终以桥为主,贯穿整节课。教材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

  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目标

  1、 引导幼儿在了解部分桥的基础上,能大胆表述自己的看到的各种桥。

  2、 活动中,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材料,采用多种形式创作桥,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通过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活动的重点:

  了解各种桥,进一步萌发家乡的情感。

  活动的难点:

  利用废旧材料

  制作、表现各种各样的桥。

  在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看、说、动手制作等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 环境准备:孩子收集有关镇江的桥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明信片或者是照片,也可以是文字的资料,布置教室的环境。

  2、经验准备:幼儿对桥已有一定的认识。

  3、教具准备:(1)有关镇江桥的课件。里面若干幅桥的图,有高架桥,斜拉桥等等。(2)各类废旧材料(盒子、塑料管、瓶子、木头等等)、纸、剪刀、双面胶、彩色笔(3)各类积木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并共同学习与成长。采用的教法有:

  1、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我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演示使幼儿认识镇江的桥。

  2、 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三、说不得活动流程

  在本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整合,使师、幼能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

  活动一开始就出现优美的歌声“北京的桥”,从而引出“桥”这一主题。因为我们刚参观过“润扬大桥”,幼儿会很快联想起来。这时课件中出现有趣的多媒体画面,画面的内容就是我们春游时参观“润扬大桥”的镜头,这是幼儿非常熟悉的,看到这个画面,幼儿的活动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会说这是什么桥,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桥等等。这样就从歌曲直接过渡到镇江的桥。

  面对如此熟悉的画面,孩子们一定很很多话要讲,我们不妨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孩子既说出了心中所想、稳定的情绪,也锻炼有表达能力。在讨论可给孩子提几个问题,使他们能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讨论:

  1、 这是什么桥?

  2、 自己还看过镇江的那些桥?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倾听者,听一听他们在讲些什么?当教师倾听幼儿讨论时,他们会觉得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会更加的认真地进行讨论。当幼儿的讨论告一段落后,再请幼儿讲一讲自己还看过什么桥,它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幼儿在讲的时候,教师随时进行课件的演示,和幼儿的讲同步进行。这样幼儿看到自己讲的内容都出现在电脑里,展示给大家看,就增强了他的成就感,同时自信心才得到了提高。

  教师进行课件的演示,将资料中的桥都放给幼儿欣赏,让

  幼儿知道桥的名称和地点。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对下一部分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操作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了解了更多关于桥的知识。

  第二环节是一个交流讨论,共同创作的过程。在这里教师准备大量的废旧材料,启发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桥吗?可以变成什么桥?此环节,重点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既可以制作现在的桥,也可以制作将来的桥,更先进的桥。这时给幼儿一点建议是必要的:

  1、 你可以和好朋友商量一下:是一个人单独完成还是几个好朋友合作完成?

  2、 你可以想一想:做一座什么样的桥,用什么来做最合适?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幼儿创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创造他们心中最美的桥。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承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肯定,孩子们尤其如此。所以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展示作品,分享成功喜悦的过程。在幼儿进行创造时我就将幼儿的作品拍下来,现在通过摄影仪,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幼儿进行介绍。此环节可以激发幼儿对自己作品的喜爱,同时对家乡的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可锻炼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而是让孩子们持续不断地对各种桥以及和桥有关的东西产生兴趣。进而投入到非正规的自主活动中去。例如: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请幼儿对桥进行不同的创作;我们还可以开展一次“我心中的大桥”的比赛

  活动,由小朋友和家长制作各种各样的桥来园参加比赛,等等。

《家乡》大班教案 篇3

  我们的孩子生在家乡江西,长在家乡江西,可对家乡江西的认知与了解又有多少呢?《家乡亲又亲》主题的设计与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与了解家乡的机会。开展本主题的主要目标为:通过经验回忆的方式了解家乡的特产,激发爱家乡之情。

  江西是个人杰地灵的方地,是农业大产,盛产许多水果,像江弯的雪梨、南丰蜜桔、赣南脐橙都是全国有名的。但是孩子们对于家乡的特产却不是很了解,虽然他们天天都吃着南丰蜜桔,但他们只知道那是桔子,却不知道那是我们江西南丰的特产,所以我设计了语言活动《江西水果美名扬》,借助嚷嚷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认知家乡的水果特产。活动中,我先出示相关水果,通过经验回忆的方式帮助幼儿认知,再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各水果的盛产地,最后以儿歌的形式帮助了解家乡的特产,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之情。

  江西婺源是个好地方,别看它只是小地方,但是它的盛产是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荷包鲤鱼是“国宴”、茗眉茶叶让婺源著有“茶乡”之称、龙尾的砚台被南唐后主李煜称其为“天下冠”,当代书画家誉为“砚国明珠”、江弯雪梨号称“江南梨王”。这四样不仅是婺源的骄傲,也是我们江西人民的骄傲。所以我们老师也要将这份骄傲告诉我们的孩子,进一步激起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于是我设计了儿歌教学活动《婺源四色》,通过一问一答的有趣形式,帮助幼儿认知与了解,进一步激起幼儿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主题的开展,孩子们都已知道了江西的特产,并激发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孩子们对于家乡的地名以及特产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婺源四色》中的四样,孩子们都不了解,也是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所以积极性不高,对活动的理解也不够。作为老师,我们要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可以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内容为切入点,拓展活动内容,丰富其知识经验,激发其情感。

《家乡》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宜兴,了解和熟悉宜兴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2、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萌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为自己是宜兴人而自豪。

  3、了解家乡美景、美食和传统文化。

  4、能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看到的家乡事物。

  5、喜欢自己的家乡。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宜兴的风景和著名建筑、土特产、名人等的图片。

  2、视频“生态宜兴,秀美陶都”

  3、茶壶一只风景名胜、土特产、名人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茶壶,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什么?”“哪里生产出来的?”“你的出生地在哪里?生活在哪里?”

  “你的家乡在哪里?”

  二、观赏视频“生态宜兴,秀美陶都”

  1、请幼儿说说“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

  2、与同伴一起交流“陶、洞、竹、茶”

  三、自由观看讲述有关新宜兴城的展板(东氿新城、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公园、蛟桥河步行街、宜兴土特产、名人)

  1、幼儿自己自由结伴观看讲述

  2、请幼儿集体交流讲述

  四、观看PPT课件,巩固对宜兴新城的了解,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五、交流讨论

  “宜兴还有哪些出名的地方?

  六、拓展小结

  “宜兴不仅紫砂茶壶非常出名,被誉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还被称为“教授之乡”。近年来我们勤劳的宜兴人民把宜兴建设成了一个大花园,山青、水秀、城美,我们在这么美的地方生活,感觉怎样?

  我们宜兴还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适宜人口居住城市”。我们从小要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把我们宜兴建设的更加美好。

  活动反思: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使孩子在轻松、自然又感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去收集、了解、关注有关宜兴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呢?为此,我在活动前,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认识宜兴、收集图片,活动中我把大家收集的图片按类归放在一起,便于幼儿在观看交流。在第一环节中,通过紫砂茶壶的闻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再让孩子观看视频知道家乡特有的风景名胜,孩子被家乡景色和特产迷住了,激发孩子对家乡的自豪感。在介绍宜兴新城时,孩子在自由观看图片讲述时,由于已前知识经验,所以在介绍时就很活跃,再通过观看PPT,幼儿对宜兴的景观、雄伟建筑、土特产、名人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孩子爱家乡的自豪感。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宜兴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更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3、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及儿歌创编能力、

  活动准备:

  家乡风景的背景图一张,家乡风景光盘一张,儿歌录音带,画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请幼儿观看、

  1、老师:小朋友们,看这儿的风景美不美呀?

  幼儿:美、

  老师:上面都有什么呀?

  幼儿:太阳,山,河水等、

  老师小结:这是一副美丽的风景图,上面有太阳,山,河水,小船,树木,花草、可真漂亮!

  2、老师: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图上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儿歌录音、

  3、对照背景图,学习儿歌、

  二,播放光盘,续编儿歌、

  1、老师:小朋友们,儿歌里的家乡可真美、下面,随着老师的镜头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美丽的家乡吧、(观赏光盘)

  2、老师:看看,老师的光盘里啊有许多儿歌里没有的景色、想不想自己创编进儿歌里呀?

  幼儿:想、

  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儿歌、例:

  绿笔画个大大伞,那是一棵树、

  红笔画几个圆圈圈,那是大冬枣。

《家乡》大班教案 篇6

  活动思路:

  弋阳年糕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弋阳县现存较早的同治十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大禾米白而又长大,以制作加工大禾米,大禾谷米白饭硬制作多团,需三蒸二百舂,弋市米为之食水多,软而适口,省恒称弋阳团子,最驰名外县,土商多远往他处做赠品。” 既为弋阳之特色,我们有义务让孩子去认识和了解并传承家乡的特色,以萌发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认识弋阳年糕的成分与做法、吃法。

  2、培养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年糕实物、图片若干、磨、大米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年糕)

  它是什么样的?请孩子们自己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对年糕的认识。(白白的、硬硬的、长长的、圆圆的……)

  弋阳年糕俗称弋阳大米过粿,是弋阳县传统特色食品,是驰名中外的年糕极品。

  二、 它是怎么来的?

  观看图片,了解年糕的由来。

  三、为什么它是弋阳的特色?特色的概念?

  弋阳大米粿洁白如霜透明如玉,油光发亮,韧性特好,比起各地年糕,无疑是更胜一筹 。 年糕具有“洁白如霜、透明如玉、口感爽滑、韧性可口、不粘不腻、久煮不糊”的特点。

  延伸活动:

  教师可带领孩子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研磨大米,共同体验自己为制作年糕而做的材料准备。

《家乡》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雷剧是湛江特有的地方戏剧,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在幼儿的生活中,它既陌生又神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设计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雷剧,感受雷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引导幼儿关注雷剧艺术,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雷剧艺术,知道雷剧是湛江地方传统戏剧。

  2、通过观看课件、模仿动作、做游戏等,了解雷剧的艺术特点。

  3、培养幼儿对雷剧的兴趣,激发热爱家乡民族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雷剧的艺术,培养幼儿对雷剧的兴趣,激发热爱家乡民族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视频录像、教学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走台步进场,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刚才我们走的什么步?你听到什么音乐?(雷剧)

  二、初步感知了解雷剧艺术

  (一)欣赏雷剧片段,介绍雷剧的行当划分。

  提问:雷剧表演中都有那些表演人物?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幼儿讨论、回答。教师放课件)

  小结:在雷剧中扮演男性人物为生行,扮演女性人物为旦行,绘有脸谱的为净行,扮演小丑式滑稽人物为丑行。这就是雷剧中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二)观看课件,了解雷剧脸谱。

  提问:为什么雷剧演员的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呢?你们看,这里的脸谱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师:雷剧脸谱分为静脸、黑白脸、小花脸、大花脸。大花脸包括:红脸、黑脸、白脸、多色花脸四种类型。

  (幼儿分别讲述看到各色脸谱的不同感觉。)

  静脸——正面人物,黑白脸——勇敢刚毅,小花脸——忠奸兼有,

  红脸———忠勇,黑脸———正直,白脸———奸诈

  小结:雷剧中脸谱上的用色是十分讲究的,通过颜色、线条的变化可以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

  (三)了解雷剧中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

  1。提问;京剧中的生、旦、净、丑都是怎样表演的。(幼儿讨论回答。请个别幼儿示范表演)

  教师归纳雷剧表演中有唱腔、道白、表演、武打,这也被称为雷剧的四大基本 功唱、念、做、打。

  2、幼儿分段欣赏雷剧中的唱、念、做、打,幼儿尝试学一学。

  3、游戏《辨认雷剧》。

  播放雷剧和越剧、京剧、黄梅戏的不同片段,幼儿进行判断、选择。

  三、了解雷剧的传承

  1、认识雷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奋

  观看雷剧《梁红玉挂帅》片段,欣赏雷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奋的精彩表演。

  小结:林奋是国家级演员,曾获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是著名的雷剧表演艺术家。

  2、观看雷剧学校青年演员的练功视频

  (幼儿说说观后感)

  小结:每一个雷剧演员,为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台下都很努力刻苦练功,他们为了雷剧文化的传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解了雷剧,你们喜欢雷剧吗?为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多方位的回答问题)

  四、游戏:小小雷剧迷。

  现在请我们小朋友也来当一回小小雷剧表演家,随着音乐尝试用动作表现。

  活动总结

  雷剧它是一个美丽的舞台艺术,是我们湛江特有的戏剧文化,它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们湛江的骄傲,作为湛江的小市民,我们要了解、热爱它,宣传它,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雷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