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2、谁看到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20__年。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除了擅长小说、戏剧的创作,在散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
三、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四、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小组内汇报。)
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4、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5、齐读最后一段。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2
高小部 余乐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教学目标]
(一)语文训练方面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方法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字幕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游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等)
(三)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的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做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人的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精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教学过程:
一、注重情景设置,培植审美心境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愿意吗?(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2、学生读课文,看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4、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早起?四周清静说明什么?
二、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后注意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思考:天是什么颜色?转眼间又有什么变化?接着又有什么变化?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指明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从这个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明读、评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段,注意思考:“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生甲:“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生乙: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生丙:我想: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就向背着很沉重的东西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生丁:后来,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发痛,旁边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你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终于冲破了云霞)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下(指明读、齐读)
3、本段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那些?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那些?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句有那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生: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小半边脸、圆东西
生: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红、深红
生: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语有: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注意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那里是水?那里是天?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后,指明回答,出示重点句:“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我眼前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师问:为什么光线直射到水面上后,眼前就是一片灿烂呢?各个小组继续讨论,(书中没有现成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注意思考:“有时”说明了什么?“金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有时”是一种不经常的现象,“金边”这么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词,谁不想亲自瞧一瞧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伫立海边观看太阳被黑云档住,云端边缘,光芒四射,红而白亮,犹如金边镶嵌的自然美景中,(出示: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通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一个“冲”和“染”把太阳赋予了人的行为,太阳就是镶嵌金边,美化云彩的使者,(出示:后来太阳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边,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云、水同时融入了霞光万道,水天一色的光亮的世界里,(出示:这时候,发亮的不只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你们感受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指明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2、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指明回答)伟大表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
3、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剖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算伟大”;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算奇观”。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伟大”之一:太阳冒出海面,蓝天变红霞,白云有了光彩,水、天一片灿烂;黑云遮挡,替黑云镶上金边,冲出黑云,把黑云染成红色或紫色,太阳升出海面,就象一位美化的大师,运用蓝、红、黄、黑、紫等几种颜色着力地渲染海晨的天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水天一色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伟大”之二: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负荷慢升,冲破云层,跳出海面,镶上金边,冲出黑云,染成红色或紫色等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把太阳人格化,赋予了太阳人为的任何困难和势力都不可阻挡的神奇的`力量,也只有太阳,才能使出这超神的魅力,为我们描绘出“海上日出”的晨曦海天画卷。
“奇观”之一:太阳走进云堆,光线从云堆里直射水面,天上霞光万道,海面金光闪闪,形成了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
“奇观”之二:黑云遮挡,太阳光芒四射,替黑云镶上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冲破黑云,升上云端,黑云被染成红色或紫色,人、水、天都成了发光的亮点,这是海晨的天空被太阳美化的自然奇景。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5、以读怡情,回归全文
①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早上八点多钟了,太阳也升高了许多,我们就要离开海边了,希望你们能把这难得一见的“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②、我们今天观赏“海上日出”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愿我们
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你们能做吗?并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看日出早起
↓
天:蓝红霞亮光半边脸无光负荷
慢升光彩
↓
海上日出
日出:太阳进云堆光射水面一片灿烂进黑云镶金边出黑云太阳明亮
↓
伟大奇观
↓
惊喜、兴奋赞美
热爱大自然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5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没有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看过日出,但是你能想象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谁来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中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
2 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诵第一段
2、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2
3、指导背诵4—5自然段
4、同桌练习背诵全文
5、抽查
二、指导书写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1、指导写生字
2、理解“扩大、分辨”并造句
3、书写句子
4、听写生字
三、小练笔
写早晨校园的一处景物
四、作业:
1、熟背课文
2、预习第3课
板书设计:
2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对于两幅日出图区别之处看不出,只认为第二幅图是第一幅图的延伸。同时“分辨”与“分辩”分不清楚。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6
《海上日出》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文章,记叙了巴金先生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对于某一景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对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我每一次研读,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中我充分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变化的顺序,围绕顺序,理清日出时的主要画面,并按此顺序复述海上日出的景象,从而让学生知道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我的这节课安排主要以读为主,因为现在学课文,主要是以读促思,学生连课文都没读通,没读懂,我认为就没有再继续教学的必要,再教也只是硬灌而已。所以这节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内容,都是以各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全课的,为下节课详讲做铺垫。但我也了解四年教科书上的文章有很多篇幅很长,在课上像我今天这么练读可练不完,练不好,我认为像《海上日出》这种篇幅较小而且比较重要的文章可以像我这样拿出第一课时的时间来练读。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二、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三、听录音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五、《日出》简介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字典纸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从《海上日出》这个题目可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和“奇观”各指什么,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看图,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2、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按课文填空。想象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1)太阳像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地,使劲儿向上升。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2)光透过云缝到水面上,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的光芒给黑云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紫色或者红色。
4、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海上日出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年级语文《海上日出》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x、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x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x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投影、幻灯。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海上日出》。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x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x?
四、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红霞、范围、分辨、奇观,刹那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共分几段?(全文分为四段)
五、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检查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情况。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x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x、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x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二段。
6、小结: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三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教学小结: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这篇《海上日出》有什么特x?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9
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10
之一
杨晓丽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
1 练习背诵课文
2 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诵第一段
2、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2
3、指导背诵4—5自然段
4、同桌练习背诵全文
5、抽查
二、指导书写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1、指导写生字
2、理解“扩大、分辨”并造句
3、书写句子
4、听写生字
三、小练笔
写早晨校园的一处景物
四、作业 :
1、熟背课文
2、预习第3课
板书设计 :
2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对于两幅日出图区别之处看不出,只认为第二幅图是
第一幅图的延伸。同时“分辨”与“分辩”分不清楚。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11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 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 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日出的图片
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蒙(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小班《海上日出》的教案范文 篇12
一、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的第7课,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海上日出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观察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而有云时又分云薄和云厚两种现象进行描写。
《海上日出》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课文,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多读感悟课文。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默读、自由读,也可以小组内互读。通过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难点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含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知识与技能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识与技能目标)
3、探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4、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海上日出的全过程,理清层次,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下面说说我参赛的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
针对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情景激情——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文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些语句是从动态描写说出了日出的缓慢。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身处山区很少见到海的学生们理解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更体会不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我采用了海上日出的一段视频,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美的熏陶,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我对2至5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按以上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以上几种方式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看、说、读、想”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看”是欣赏日出美景,“说”是说出自己理解的内容,“读”是读文中的重点语句,“想”是想自己对内容的感受。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景激趣。
为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画面,想想你们想象的是这样吗?”适时出示海上日出过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读议结合,探索求知,升华情感
在引导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反复朗读,默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各抒己见,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或者读课文,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说。这样会极大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向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并适时演示课件相应的画面,用观察画面指导学生朗读,就能体会作者当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通过让学生多读感悟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最后,我再采用一段海上日出的朗读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体会情感,朗读背诵。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当时欣喜的感情。而指导背诵时,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以往背书的方法,再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背诵。
《海上日出》这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伟大奇观”这个词,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方面,结合颜色、动态及云中情景来表现。这样的板书设计用较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景色的壮丽。
(三)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示一段我在网上制作的日出视频,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日出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增强欣赏能力,陶冶情操。我们地处山区,课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日出,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练练笔,写一篇小作文。
五、说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收获,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其次,在学习时,学生或圈或画,或读或说,体现了个性化行为。最后,读议结合,深化认识,感悟文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六、说课后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海上日出 日出时 红得很 可爱伟大奇观
云薄 透过 直射
日出后 有云
云厚 镶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