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2022-11-08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 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沁园春·雪  

  毛泽东  

  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 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⑴、朗读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⑵、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下片抓“惜”“略输”“稍逊”“只识”,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⑶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⑴、 通过 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⑶、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 说流程。  

  1、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检查诗词背诵情况,引入本课学习。  

  2、合作交流,探究解析。  

  出示问题,学生自由地用各种形式读课文,小组内研究,不懂的可 向 老师提出来,最后全班交流。  

  3、自由读、齐读,从品析关键词语入手,品味语言特色。  

  4、思考分析本词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比较阅读。将本词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品味二者感情的差异。  

  6、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并尝试写出读后感。  

  四、 说板书  

  1、 体现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把握重点,体现直观性。  

  2、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下片内容,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第二课时)  

  毛泽东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描绘的形象,理解借咏雪所抒发的思想内容。  

  2、理清上下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通过领会词的思想境界,了解作者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由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  

  2、理解作为全词点睛之笔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如何表现全词主旨的。  

  3、理解作者下片评述古人的态度及用意所在。  

  教具准备:幻灯设备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背诵课文。  

  2、导言引入: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我们上节课欣赏了壮丽的北国风景,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作者借美景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出示问题。  

  1、 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2、“惜”的作用与上片哪个词相近?  

  3、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何理解?  

  5、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评说古代帝王?  

  学生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不懂的向教师提出。  

  点拨参考: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娇”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与上片的“望”作用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5、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二)读两遍,第一遍先小声读,第二遍齐读。  

  (三)研讨文章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  

  思考:本文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四)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这首诗的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然后在全班范围内推选代表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参考: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诗路徜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外摘抄的毛泽东诗词,要说出摘抄的理由。  

  (幻灯出示:徜徉诗路,吮吸民族文化之蜜)  

  五、总结。  

  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油然而生奋发之情。有今天的努力与拼搏,相信同学们能收获丰硕的明天。  

  六、作业。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词的主旨,并试着写出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所悟所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毛泽东  

  ——————→壮阔雪景             描 写  

  ‖  

  ——————→古代帝王             议 论  

  ‖  

  ——————→壮志豪情             抒 情  

  :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诗路徜徉”这一环节应该是最成功的。在交流中,学生异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这种交流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留白”,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丰富自己,补足自己诗词储存库中的空白。这样,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结束,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沁园春 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

  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 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

  (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

  1.写景抒情。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教学目标】

  1.联系《沁园春 雪》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沁园春 雪》,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

  2.抓住领起诗句内容的关键句,说出诗词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品味并说出诗词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学习景中藏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诗词朗读中体会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词句的意思及作用。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4

  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 |

  总————————分 |

  | | |

  |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惜)

  望|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 成吉思汗…只识

  ||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

  《阿长与》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导入  :

  指名讲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这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保母长妈妈讲给他的,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里提到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阿长与》,从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整体感知:

  1、分组查字典,看哪个组查得最快,并把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阔( )气 保姆( ) 怨( )恨 憎恶( ) 絮( )说 惶( )急 菩萨( ) 骇( )人听闻 掳( )灸疮疤( )惧惮( )诘责( ) 搁( ) 莫( )名其妙 疏懒( )

  霹雳( )震悚( )粗拙( ) 脐( ) 舫( ) 孤孀( )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围绕阿长的一生,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分别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 如下):

  事件——————————————————线索—————写作方法

  |(思想感情的变化) |

  A、谋害我的隐鼠B、对她的称呼由来| |

  C、喜欢“切切察察”D、她睡相不好讨厌、憎恶———抑

  E、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F、一肚子繁琐的道理(不大佩服) |

  | |

  G、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敬佩) |

  | ———扬

  J、给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怀念)

  |爱(长妈妈对我和我对长妈妈的爱)

  3、导入  中提出的问题。(见下文的提示,此略)

  4、提出疑难问题。(作为教学反馈或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的依据。)

  三、局部品味:

  1、讨论回答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并提问:A、(1)至(6)件事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B、第(7)件事和第(8)件事又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C、作者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叙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D、这种从“不大敬佩——敬佩——怀念”的变化过程,是什么的抒情方式?

  提示:见板书设计 中。

  2详细的阅读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重点举例说明阿长对我的爱。

  (注:分析第52页的第一、二段;第53页的二、三段;第54页的第二段以及“阿长给我买山经”部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表面的“恨”中却深深地埋藏着“爱”和“敬”的思想感情。)

  4、从以上八个方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布置作业 :

  以“我的妈妈”、“我的姐姐”、“我的阿姨”、“我的奶奶”、“外婆”等为题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要求:

  A、选取典型事例;B、采用扬抑结合的写作方法;C、注意详略的安排。D、所选的事例必须在三件以上。E、注意使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四、 教学反馈:

  1、(主要回答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略。)

  2、作文评价。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人教版七年级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下边的问题认真读书,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整体感知:

  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花”:A、指夹竹桃花;B、指儿女们;C、爸爸的爱心。 所以标题的含义:一是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花谢了;另一方面是指儿女们已经长大了,而爸爸放心了;还有一方面是指,爸爸离开人世间了,那种“爱”儿女的心,将永远消失了。

  2、请按我参加“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复述课文并分层次。

  注:A、复述课文和分层次见文中; B、提问: 这种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的结构方式是属于什么记叙方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

  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3、提出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1)、为什么在毕业典礼这件事中勾连了很多回忆?

  (提示:假如两件事都要去做,但又不能同时去做,只能选择其中一件去做时,你回如何想呢?文中写了爸爸住院和开学典礼这两件事;而在爸爸的督促之下我只好去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勾连起我的回忆吗?)

  (2)、为什么同学们和我一样失去了童年了呢?

  (提示: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希望自己长大的话题”。可以这样提问:你现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吗?根据学生所说的结果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我”为什么失去童年的原因。)

  (3)、爸爸叫我照管好妹妹她们,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暗示了爸爸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情感体验。)

  (4)、爸爸打我、骂我,揭示了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见以下的板书内容。)

  (5)、为什么说爸爸在世时自己没长大,而爸爸去世后才知道自己长大了?

  (举一个关于孤儿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结合课文说明“我”的处境是势在必行——不长大也得长大,因为没有人照顾。)

  三、局部品味:(根据学生的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典礼前”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件事?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我”上学迟到这件事——先打、骂、拖“我”,后送给我“花夹袄”让我穿上并给我两个铜板; (2)、懂得——A、从不迟到;B、“严”在外,“爱”在内(“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道理。)(3)、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2、“毕业典礼中”作者又主要回忆了哪一件事?这件事又使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2)、“闯练”之道。(或爸爸爱“花”)

  3、这种在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又加入另一件事的叙述的方法是什么记叙方法?

  (板书设计 二):

  插叙:“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4、“毕业典礼后”,哪些语句表明“我”真正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提示:“我”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

  5、板书综合设计三:

  顺叙: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

  插叙: “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6、讨论学生提出的(1)、(2)、(3)、(5)这四个问题,具体见以上问题后的提示,此略。

  四、总结概括:

  1、根据板书内容说明本文的叙述方式——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2、说明本文的线索——明线(“我”参加毕业典礼)和暗线(爸爸爱花)

  3、补充注释作者以及《城南记事》;

  4、字词落实:肿胀、叮嘱、懒惰、狼狈、包袱、催促、栅栏、徘徊、鹂歌、抽屉、抡。

  (人教版七年级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光未然在《黄河颂》中吟颂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像巨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它那“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激励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为保卫祖国母亲河——黄河,而奋勇顽强,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这些英雄儿女的代表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他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其英雄气魄的?

  二、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提示: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2、本文最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比喻)

  三、 局部品味:

  1、讨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

  (见以上的提示)。

  2、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人类历史道路是怎样的道路?

  经过阅读后。答案提示:A、平坦、B、艰难险阻。

  3、齐读第二段回答:“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比喻什么?“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什么?“丛山叠岭,绝壁断崖,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什么?“亦复如是”的“如是”指什么?

  A、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B、比喻民族生命历史的顺利发展。(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如长江大河一样势不可当,一往无前。)

  C、比喻民族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即艰难的国运。

  D、指民族生命进程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时而在平原无际中,一泻万里;时而在逼狭中飞过,坎坷不平。

  板书设计 (一):

  |————————————像————————————————|

  |平坦———————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

  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进程)长江大河艰难险阻—————绝壁断崖、回环曲折

  4、读第3、4段讨论回答:“征人”指什么?“旅途中的征人”会遇到什么?当“征人”冲出“崎岖险路”时,给他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A、人类历史生活,或历史道路。

  B、(1)、坦荡平原,即一帆风顺;(2)、崎岖险路、荆棘丛生,即困难重重。

  C、举例说明:例如,爬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后,终于战胜困难的感受——给人以奇趣横生、奇绝壮绝、冒险壮美的趣味。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用书中的话语来说就是“雄健的精神”。

  板书设计 (二):

  |———————————像———————————————|

  | 高兴———————坦荡平原、一帆风顺 |

  历史道路(生活) 旅途中的征人

  壮美———崎岖险阻(困难)———战胜

  (相 | 似)中华民族的史路

  4、(多少英雄儿女就在这崎岖险路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诗篇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呢?)请认真阅读第5段回答:A、括号中的问题;B、杨子江及黄河比喻什么?C、“沙漠、山峡”比喻什么?D、“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的含义?

  (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具体内容见以下的板书设计 中。)

  (讨论板书设计 三):

  中华民族精神———————像——————扬子江、黄河————|

  (冲 | 破) (冲 | 破)|

  部艰难国运————————像———————沙漠、山峡艰难险阻

  (悲壮| 歌声)(浩浩 | 荡荡)勇往直前

  建造国家————————像———————流入大江|

  | ||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雄健精神

  四、教学反馈:(主要让学生提问问题并当堂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讨论解决。)

  作者邮箱: zhang1586@chinaren. com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5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 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6

  [文题解通]

  ◎导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她抛头颅、洒热血;也有不少帝王将相为了她六亲不认,骨肉相残。然而谁是真正的英雄?谁是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是劳苦大众。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这么一幅画面: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前途;如雪后的河山,壮丽灿烂,气势磅礴。

  ◎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知识览通]

  ◎语音

  1、分外 :分(fèn)不能念成fēn

  2、妖娆 :娆(ráo)不能念成yáo

  3、稍逊 :逊(xùn)不能念成sūn

  4、成吉思汗:汗hán不能念成hàn

  5、俱往矣:俱(jū)不能念成jù

  6、数风流人物:数(shǔ)不能念成shù

  7、今朝:朝(zhāo)不能念成cháo

  ◎字形

  1、沁园春:“沁”不能写成“泌”

  2、惟余莽莽:“惟”不能写成“唯”

  3、竞折腰:“竞”不能写成“竟”

  4、文采:“采”不能写成“彩”

  ◎词语:

  1、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2、莽莽: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

  3、顿:立刻。

  4、须:等到。

  5、妖娆:艳丽多姿。

  6、折腰:鞠躬,倾倒。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

  7、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8、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常识

  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既是革命家又是诗人,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有四十三首。题材广泛,形式上以抒情为主,善于在丰富的联想和情景交融之中,鲜明地表达主题思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谐。诗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运用比兴,塑造形象,联想丰富。首先,他常常是把自然景物描写与当时人民所处的环境和心情联系起来。其次,写历史总是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沁园春·雪》就是如此。

  《沁园春·雪》是一首古典词。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实际上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内容析通]

  ◎理文脉

  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辨结构(结构示意图)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

  上阕 :  北方雪景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具体)

  (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引无数英雄  过渡(抒情)

  下阕  :  评古论今   惜秦皇汉武  否定(议论)

  ( 议论抒情)          看今朝   歌颂(抒情、议论)

  ◎探意旨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立意所在,应该说是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取得胜利。

  旨在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中国的严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并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过眼前雪中山川的壮美,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无数英雄为她竞相折腰。

  “无数英雄”,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以委婉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绩卓著,英雄一世,不愧为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历史的洪流已将他们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作者写景是后面抒情议论的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议问题

  1、《沁园春·雪》内涵丰富,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于1957年1月号《诗刊》,在此之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在重庆书赠此词予柳亚子,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传抄发表。这首词是毛泽东准备由陕北东征时,见大雪而创作的。其内涵我们通过作者自注便显而易见:“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骂?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2、这首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写景又有实有虚,试作分析。

  明确:上阕前十句是实写眼前的雪景,最后三句是通过想象虚写雪后一派新的景象。晴日当空,一片暖色,令人振奋,令人喜爱。雪中景象在苍茫中显出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出多姿多彩,娇艳动人,充满青春的活力,令人顿生爱意。

  3、如何认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批判态度?

  明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造就了无数封建帝王,他们曾经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然而,能为后人所称颂的却为数不多。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同志在词中评说的这几位应该算得上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英雄,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疏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甚少,个人的才能也频有欠缺,作者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从而肯定了今天的无产阶级、今天的人民大众,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同时,这种批评也是自己开创未来的一种自信、一种自励、一种抱负。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明确:这最后三句是本词的词眼,是本词的主题之所在。“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过去一笔带过。“数”、“看”两句,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性,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特色鉴通]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手法,除此之外,词中多是四字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很有一些韵律美。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和平(hé)       分外(fèn)     妖娆(ráo)             轻柔(róu)

  B、成吉思汗(hàn)  今朝(zhāo)    俨然(yǎn)    

  茂密(mào)

  C、自称(chēng)    更衣(gēng)    单于(chán)        殉职(xùn)

  D、陌生(mò)       接洽(qià)     数风流人物(shǔ)   手帕(p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冰封     莽莽        滔滔

  B、蜡象     晴日        素裹

  C、竞折腰   文采        风骚

  D、天娇     大雕        风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     (只,无边无际的意思)

  B、原驰蜡象     (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C、须晴日       (等到)

  D、稍逊风骚     (指风流倜傥)

  4、仿照对偶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二、语段训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江山如此多娇                一代天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成吉思汗

  惜秦皇汉武              只识弯弓谢大雕

  略输文采                    俱往矣

  唐宗宋祖                    数风流人物

  稍逊风骚                    还看今朝

  1、这一段词是《沁园春·雪》的下阕,请简要说明其大意。

  2、词的下阕有过渡句,有双关语,请分别写出。

  3、诗人在评说古人时,用了一个“惜”领起,那么“惜”是什么意思?它管到什么地方?有何作用?

  (二)盼    雪

  又是冬天了。这是我南下广州的第一个冬天。虽然明白大雪难以过秦岭,但我还是同往年一样,盼望着一场大雪的降临。

  雪就是美,雪就是诗。有关雪的诗句,人人都能信口诵来。“燕山雪花大如席”“梅花欢喜漫天雪”“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说不尽的是对雪的那份钟情,那种喜恋;而“瑞雪兆丰年”则寄托了以农为本的中国人对来年的祝福和期望。

  雪几乎是北方的专利,在南国是难得一见的。大约是前年,粤北的一场短暂的小雪,曾经让南人欣喜若狂。从报上看到的这条消息时,我真为自己生在中原,能经常欣赏到雪而得意、满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先生大概是在享受荔枝时写下这些诗句的。如果他在赏雪时来了诗兴,大概又会说“年赏瑞雪一两场,更愿长作北国人”了。说到这里,我又不免为自己南下谋生,失去了经常赏雪的机会而遗憾不已。

  小时候,地处大别山区的家乡每个冬天都要下几场雪。有雪的时候,我总是兴奋异常。跟小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板,我乐此不疲。小手冻得通红,也浑然不觉。虽然大雪使我到三里之外的学校上学麻烦许多,但我毫不在乎,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稻草绳绑着腿,深一脚浅一脚,寒风刺骨全不顾,积雪没膝趣最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雪下得正欢的时候。或是伸出小手迎接碎玉般的雪花,或是在漫天飞雪中跑着、跳着,任雪花打在脸上、落在瓜皮帽上。然而,雪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静悄悄地开始降落,到天亮时,留给千家万户一个开门的惊喜。“哇,好大的雪呀!”一听到爷爷、奶奶开门时的惊叹,平时最爱赖床、不烘热棉裤不起来的我,就会抬起头,先看看窗外,然后一骨碌爬起来……

  如今,雪越来越稀罕了。大雪变成小雪,多雪变成了少雪,少雪变成了无雪。

  奶奶说,她曾见过三尺深的大雪。而我所见过的最大的雪只是一尺多深,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原以为,到了家乡以北的郑州,会见到更大的雪,但在郑州八年,却只见过一两次半尺以上的雪。近两年,更是连半尺雪也见不到了。每个冬天,我都盼雪,数着一九、二九、三九,盘算着冬天还剩下多少时间,即使到了春天,还常常盼望来一次“倒春雪”,下一场“桃花雪”,然而,冬去春又来,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科学家说,这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气候变暖是因为“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大气污染。我越来越感到,我们失去的已不仅仅是雪,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所企盼的也不仅仅是雪,还包括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虽然身在南国,不敢奢望在这里见到大雪,但我盼望着家乡再一次出现“大雪封门”,盼望着北国重现“万里雪飘”的壮景。前不久,有气象学家说,持续十多年的“暖冬”,可能在今年告一段落,出现一个寒冷的冬季,但愿这个预言能变成现实。

  我天天关注着天气预报,我一年更比一年盼雪。

  1、选文中引用了不少关于雪的诗句,下面是一些关于雪的诗句,你能写出它们的作者及出处吗?

  ①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2、选文中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请你把这首诗的前两句补出来。

  3、选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说明这种手法的妙处?

  4、你能谈谈对“瑞雪兆丰年”的农本思想的认识吗?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7

  沁园春.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8

  目标: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一、预习检测

  1、写拼音或汉字

  wéi余莽莽红装素guǒ成吉思汗

  分外妖娆稍xùn风sāo略输

  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其中“沁园春”是,“雪”是。

  3、划分节奏。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江山如此多娇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写出咏雪的名句。

  诗句:

  出处或作者:

  二、整体感悟。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作者“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3)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4)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7)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8)请找出主旨句,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9)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10)你从课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反馈练习: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晴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文章引用自: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9

  11 沁园春雪  

  课题

  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感情充沛的吟诵,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4、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诗人的思想 感情。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第一课时

  一、感悟新知(结合以下材料了解背景及作者)

  1、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 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作者介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3、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4、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6  整首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括。   

  二、探究新知

  1、练习朗读。(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此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时间上可以根据前后内容协调)

  2、根据课下注释,结合翻译书,疏通文意。

  3、找出词中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

  4、感受词的语言美,可结合“千里、万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妖娆、风骚、风流人物”这些词。

  三、归纳整理

  朗读整首词,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手迹,争取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四、达标测评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2、填空

  毛 泽东,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__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感悟新知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   学习上阕 :

  ⑴这首 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⑵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4)找出动静结合写景的句子,体会其意境。

  ⑸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 观?)

  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 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学习下阕

  ⑴、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⑵、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⑶、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⑷、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三、探究新知

  1、在 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谁是真正的英雄?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品味、赏析词语。

  ⑴.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⑵.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 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2、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五、归纳整理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 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达标测评

  1、上阕以_____为中心,写出了哪些景物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化静为动描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反思、总结: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1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习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习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总起 英雄折腰 过渡

  壮丽景色 望景 实景 褒贬帝王 惜古 议论

  妖娆美丽 想景 虚景 今朝人物 颂今 抱负

  热情赞美 江山多娇 评论帝王 雄心壮志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

  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3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4

  学习步骤与要点

  一、了解词及词牌的知识

  二、熟悉写作背景

  三、掌握字形词义(先自己做,再对照答案订正)

  1.准确读出字音。

  稍逊 风骚 莽莽 滔滔 分外 妖娆 沁园春 成吉思汗

  今朝 多娇 原驰 蜡象 素裹 略输 数风流人物

  (答案:xùn sāo mǎng tāo fèn ráo qìn hán zhāo jiāo chí là guǒ luè shǔ)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②惟余莽莽  ③顿失滔滔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⑤红装素裹  ⑥折腰  ⑦略输文采  ⑧风骚  ⑨风流人物

  (答案见课文注解)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这首词,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四、词句的理解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

  这三句是上阕第一层,总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玉砌银裹、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千里”、“万里”两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是上阕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风光。“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加入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豪迈的意兴。

  “长城内外”,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自西向东,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顿失”二字,则写出黄河变化之快,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舞”和“驰”两字,化静为动,写出“山”、“原”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须晴日”这三句是上阕第三层,是虚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

  上阕写景,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是下阕的第一层,由描写景物转到评论历史人物。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是下阕第二层,具体评价历代英雄人物。“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肯定他们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也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同时惋惜地批评他们只恃武功,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这种惋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指出了他们由于时代和阶级造成的局限性,表现了诗人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作铺垫。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这是下阕第三层,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诗人坚信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必将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样的风流人物,既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五、内容概括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下阕评价历代英雄,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通过描绘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的北国雪景,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欲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六、揣摩写法的艺术

  1.写景、议论与抒情的有机结合。

  这是一首豪迈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千里的冰,万里的雪,莽莽长城,滔滔黄河,银蛇般舞动的群山,白象般奔跑的高原,红日当空,素雪盈地,景物丰富,动静相宜,色彩艳丽,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阙议论,对古代帝王、当今英雄加以评说,寓情于议,及至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要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2.语言特点: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3.动静结合与借代手法的运用。

  词的上阕静景、动景结合,描绘出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的北国风光。画面多变,层次丰富。

  下阙用“文采”、“风骚”代文治,用“弯弓射大雕”代武治。通过艺术的换名,引人联想,在表达上收到了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

  七、比较阅读

  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题意在让同学们体会两首词在内容、情景和感情方面的异同,学会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八、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歌咏过洁白如银的雪。请抽出你诗歌记忆中的彩线,截取片片雪花,体会这白色精灵的魅力。

  (参考示例: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朝柳宗元《江雪》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唐朝杜甫《阁夜》⑤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朝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朝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对毛泽东诗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毛泽东诗词题材多样,大都与革命或建设事业密切相关,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等主题。它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特别是豪放雄浑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毛泽东诗词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运用。”《沁园春雪》就体现了其中的特点,应背过它。课外再背一两首你喜欢的毛泽东的诗词,体会其中的特点。

  推荐两首:

  沁园春长 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水调歌头游 泳

  一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口语训练。

  试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根据《沁园春雪》的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