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2022-11-08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重点:

  1、  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

  2、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准备: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允许留有疑难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极鼓励提出质疑

  教学准备:

  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       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浏览专题学习网页“简介埃及”部分)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专题学习网页“金字塔王国”部分)

  2、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收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学会说明文的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           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准备:

  有关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引导学生从外观、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学习课文:

  1、            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外观如何?

  2、            看图,品味:

  “金黄色的沙漠”是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教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            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知道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外观上“宏伟”,结构上“精巧”)

  (2)、从课文的相关描写中来进一步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幻灯: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切合得很紧密。)

  这两句与书上的描写相比,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书上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与我们遥远的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使我们对金字塔有了更深的了解。

  4、            小结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的外观的宏伟、结构的精巧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再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5、            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读第三段:4、5自然段

  a、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有两个设问句构成的段落。)

  b、指名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瀚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意言表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头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6、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a、    这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总结课文

  1、              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a、  为了建造……整整30年时间。

  b、         勤劳……的科学方法。

  3、              总结: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   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特点:   外形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结构精巧

  建造:    运石头

  垒石头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文感悟埃及金字塔外观之宏伟、结构之精巧,建造之巧妙。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 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四段

  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①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②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3、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板书设计:

  14、埃及金字塔   {宏伟、精巧}   智慧的结晶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继续学习总分结构段的作用,能够学习处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

  教学难点:

  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那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二、精读训练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交流(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世界的歌剧中心。)

  2、那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呢?

  围绕这些问题,自由读2、3、4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上几遍,细细品味品味。

  3、交流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段文字。理解“摇篮”。

  ①“摇篮”这个词给你怎样的感觉?(摇篮是婴儿舒服的港湾,是甜蜜的家园。最初的好梦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初的舒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②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读“摇篮”。

  2、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他们感觉就象在摇篮里那样温馨,那样舒适地成长,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名篇。是谁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对,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维也纳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指名读“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3、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我们听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来读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第三自然段

  1、交流喜欢的理由。

  2、城市的雕塑、街道名称都是城市的标志。我们唯亭公园里也有一座雕塑,是为了纪念评弹艺术家朱惠珍女士而建造的。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3、而我们在维也纳,到处——(引读课文)

  可见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的崇敬和怀念)

  4、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的王宫花园——(引读课文)。

  在维也纳,他们把什么作为自己城市的象征?

  5、整座城市就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6、我们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读读这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过渡:维也纳的环境与音乐如此和谐,那么维也纳的市民跟音乐又是怎样的呢?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围绕“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写了哪几个场景?哪个场景最吸引你?想想你的感受。

  2、交流:哪个场景最吸引你?谈谈你的感受。

  ①华尔兹圆舞曲

  教师哼

  读出“轻快”、“舒畅”的感觉。

  ②想象:习习的晚风吹拂你的脸庞,远处悠悠扬扬的音乐随风而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读出“柔美”的感觉。)

  ③一家人欢聚一堂,演奏一曲优美的音乐,你感觉如何?(其乐融融)

  ④我们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会奏一曲什么音乐?我们立正敬礼,那样的场面你觉得是怎样的?(神圣、庄严)

  3、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市民更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市民的心中。齐读。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

  五、教学第五、六、七小节

  过渡:音乐是维也纳的象征,维也纳人们也以音乐作为他们的骄傲,他们和音乐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

  1、欣赏图片。

  2、课文的5、6自然段给我们具体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自由读这三小节思考:这是怎样的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3、全班交流:这是怎样的歌剧院?2、用哪些词语形容歌剧院?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歌剧院,欣赏着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会有怎样的感受?

  6、那里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从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所展现的魅力。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闻名,你们还知道哪些城市也有这样的美称的?“东方威尼斯”苏州

  七、作业

  这篇课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能谈谈吗?

  (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

  展开叙述,体现特点)

  我们学着这样的写法,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水乡”。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歌剧院

  音乐厅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宏伟壮观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课文,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的。

  2.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网络搜索、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扩大知识密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网络视频直接感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

  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状物类的散文,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走近埃及,远远地瞻仰了金字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与金字塔相关的词语。

  出示词语:宏伟  精巧  轮廓  智慧  结晶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烈日曝晒  举世闻名  摩天大厦

  生读,齐读。

  2.你能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描绘你印象中的金字塔吗?

  具体金字塔图示展示(古埃及金字塔图片欣赏及金字塔介绍)

  (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3.现在这座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出示句子引读)

  生读:它们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质疑。(板书:智慧的结晶 建造)

  4.是啊,为什么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呢?(板书:?)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

  5.出示探究专题:1.金字塔的宏伟;

  2.金字塔的精巧;

  3.金字塔的建造。

  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走近金字塔,感受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智慧。

  (金字塔全图展示)

  (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二、分组探究,自我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合作探究

  2.出示合作提示:

  (1).独立朗读课文,抓重点语句品味,作好批注;

  (2).组内个体汇报学习结果;

  (3).各组选派代表班内汇报。

  根据教师提示学习课文。

  3.学生讨论,探究合作,教师参与讨论。

  同学们读得投入,谈得热烈,现在我们就举行一个“探究讨论会”,对于同一个探究专题,有不同感受与理解的,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三、汇报探究,深刻感悟

  (一)金字塔的宏伟壮观

  1)这座金字塔高难度 146米 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出示课件)

  生1:我从这句中的“摩天大厦”感受到金字塔特别得高大,因为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快要够得着天的大厦。” 

  生2:从 146米 多、40层高,我感受到金字塔特别的高大雄伟。

  师:你真会读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细腻的心。你知道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究竟有多高吗?

  生茫然。

  师:我们的教学楼有几层?(4层) 40层有几个教学楼这么高?(10个,生惊讶)请想象一下,你会怎么看?(生仰视)

  指导朗读。(读出它的高)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让人身临其境,请你再读这句话,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有这样真切的感受呢?

  是啊,为了把金字塔的高表现出来,作者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像这样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感受这样写的妙处。(齐读)

  (2)绕金字塔一周……需要60万个车皮。(出示课件) 

  (金字塔全图展示)

  (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生1:我从“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 1千米 的路程。”感受到金字塔的大。

  生2:我从这组数字感受到建造金字塔需要的石料非常的多,从侧面体现了金字塔的宏伟。

  师:像这样的写法就是列数字。

  生3:地球的一周是 40075千米 ,建造金字塔的石料可以绕地球一周,可以看出石头特别多,也可以看出金字塔的宏伟。

  生4:我刚才算了一下,一座金字塔需要的石块是575万吨,用一列30节车厢的火车来运这些石块需要运2万趟,实在太惊人了。

  师:感谢你们精辟的分析,精彩的汇报。这有组组数字令我们惊叹,能把你的惊叹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3)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整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生1:通过“经常、10万人、整整30年”体会出工程需要的人多,时间长,工程的浩大,金字塔是奴隶们血汗的结晶。

  生2:我从“烈日曝晒”这个词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曝”的意思是“晒”,那什么样的场景才叫“烈日曝晒”呢?

  生3:就是当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的时候。

  生4:就是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的时候。

  指导读出环境的恶劣、壮观的场面。

  生5: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候修建金字塔三个月换一批人,一年就要有40万人参加劳动,30年就会有1200万人参加劳动,需要的人也太多了。

  师: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古埃及人民血泪的结晶。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这句话。(齐读)

  (金字塔相关资料记载)

  (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字词,正确辨识文中的几个多音字“埋”“厦”“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金字塔的巍峨、宏伟,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建筑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金字塔的巍峨、宏伟,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建筑物的方法。

  预习导航: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两个。

  2.正确辨识文中的几个多音字“埋”“厦”“缝”,标注拼音,能借助工具书分别组一个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

  4.查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举世闻名、摩天大厦、矗立、宏伟、轮廓、巍然屹立。

  5.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部分。

  6.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简单了解关于埃及或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7.了解世界上还有哪些名胜古迹。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坟墓   轮廓   砌合  宏伟   吨   角锥形   矗立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注意多音字。

  埋(mái)葬 埋(mán)怨 大厦(shà)厦(xià)门  缝(fèng)隙 缝(féng)补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过渡:埃及金字塔作为世界一大奇观,它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魅力呢?

  2.细读课文,思考:

  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如果采用“掐头去尾法”,课文该怎么分段?分别写了什么?(△)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首尾两小节互相照应。

  ①在概括段意的时候可以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②根据段意,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2、3自然段)第三段(4、5自然段)第四段(第6自然段)

  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3.小结:下节课我们将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写完《习字册》字、词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学习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介绍建筑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语言描述等介绍建筑物的方法。

  预习导航:

  1.认真临写《习字册》中的句子。

  2.读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默写词语。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埃及的金字塔,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2.(课件演示图片)看到这一组图片,联系上节课学的内容,你能用书中的词语告诉老师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

  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

  (一)精读二、三自然段,感受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用“——”划出文中写金字塔宏伟的句子,用“~~”划出写金字塔精巧的句子。

  ②读读所划的句子,体会体会。

  ③为了具体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

  2.学生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预设1:

  出示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①读一读,哪些词语跃入了你的眼帘,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这段话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读读课后练习2的(2),想一想:加点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3.指导朗读:读出金字塔的宏伟。

  4.文章是如何把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写得具体形象的?

  (二)精读四、五自然段,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与勤劳。

  1.过渡: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2.自读课文,思考:

  ①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②分别找出两个自然段中的设问句,读一读,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③再读这两个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3.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体会:古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三)拓展延伸。

  1.金字塔作为世界上的一大奇迹已矗立在起伏的沙漠中四五千年了,提到埃及,人们自然想到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想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想到建造金字塔的劳动人民。金字塔,它是一座丰碑,一座屹立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不朽的丰碑!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例如对埃及金字塔、对奴隶们、对法老们……

  3.埃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不仅仅有金字塔,课后,老师建议你再查资料,了解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三、当堂练习,检测完善

  1.完成《补充习题》

  2.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5、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教后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听音乐的同学请站起来。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音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播放宋祖英的一段音乐录像)猜猜看是谁唱的?知道在哪儿唱的吗?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维也纳)

  (2)提示课题。(板书)

  (3)想不想看看音乐之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下面就请欣赏。

  (4)听了音乐,看了录像,你有何感受?作者又是怎样用自己的笔赞美这迷人的城市的呢?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己快速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小节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三)学习第一段

  过渡: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那他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请同学们轻轻的打开书,小声的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座城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学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

  过渡:波光粼粼、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三个词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假如此时你登上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你将会看到什么?

  (生交流,师指导)

  维也纳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美丽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同学们,维也纳这样美丽,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后,全体女生起立齐读。

  过渡:同学们,维也纳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它不仅以景色优美文明于世,他的名字还始终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被誉为音乐之都,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吗?请你们自学文章的2.3.4节。

  (课件出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2至4自然段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边学边想,将你学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别人。

  5、(课件出示)教师将同学们的问题集中成的“问题超市”。自选问题相机指导学习。

  (四)、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A、学生自学,放舒缓的轻音乐

  B、小组交流

  C、集体交流

  1、交流第二自然段

  (1)请对这一段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看音乐家图片。师:是的,维也纳曾是这些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从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维也纳的音乐底蕴是多么深厚啊!)

  (3)“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理解后练习填空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师:汤山小学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2、交流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2)师:边点击,边解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3)、课件出示归纳性习题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 ,

  可以看到 ,

  还可以看到 … …

  师:看见了吗?维也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浓浓的音乐气息,他真不愧是“世界的音乐之都”

  3、交流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四小节内容。

  (1)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四人一组之间交流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那一点说给同学们听,开始。

  (2)交流。

  (3)“更有趣的是……”你为什么会觉得有趣呢?(在我们国家,政府会议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演奏国歌,而维也纳人却演奏古典音乐)这更说明了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读出有趣的味道来吗?

  指名读后,全部男生起立读。

  还有谁说?

  (4)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轻松、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同学们读的真是太好了,你们的朗读已经让老师感受到音乐已经像他们每天吃的面包、喝的牛奶一样,一天也离不开了。

  过渡:同学们,维也纳处处洋溢着音乐,大街小巷处处充满着音乐,他是当之无愧的(生齐说)“音乐之都”,他在音乐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过渡:听了音乐,看了图片,读了课文,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说,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生写,若时间多就交流,不多就下节课交流,然后随机结束并介绍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下节课就让我们再一起走进维也纳,去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感受那儿的音乐之美。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能区分多音字在各种情况下的读音。

  2 读通课文。

  3 理清文章脉络。

  4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脉络。

  2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具: 相关图片。

  板书设计: 12 埃及的金字塔

  高

  ↗宏伟 大 举例子

  胡夫金字塔 重 列数据

  ↘精巧 平整 作比较

  紧密

  教学过程:

  导入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们中国有许多名胜古迹,瞧: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问:这是哪里?在哪儿?

  (兵马俑——中山陵——故宫——长城——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画面定格在金字塔)你知道哪些有关埃及或金字塔的知识?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用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活跃课堂气氛。因为课前布置了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就让他们来汇报一下,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能表明材料的丰富,从而告诉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筛选材料,渗透写作技巧。]

  过渡:我在上网查找资料时,发现关于金字塔的资料竟有388000条之多,如果我们一一说来,恐怕要说上三天三夜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手上一定也有许多资料,可是在经过思考之后,筛选了其中最能表现金字塔特点的资料,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作者整理过后写下的文章。

  初读课文。

  在读课文之前,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学习本课生字,指导学生弄清多音字的发音:“畜”“厦”“曝”“砌”。注意区分“畜(xù)”和“蓄”,“橇”和“撬”。为阅读扫清文字障碍。告诉学生区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音近字、形近字,可以从这个字的意思入手。]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每一小节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金字塔的。

  在每一小节旁,简单标注这一节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金字塔的。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知道介绍一个建筑物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

  学生回答,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节:地理位置 概貌

  第二节:作用 外形 名字的由来

  第三节:数量 胡夫 建造时间、人力

  第四节:运送石块的方法

  第五节:建造的方法

  第六节:历史 意义

  过渡:写一处建筑还要写出它最有特色的地方。本文就写了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精读第三节。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胡夫金字塔的?

  学生回答。(若学生找不到,可以引导学生在下文中找)板书:宏伟、精巧。

  哪几句话是写“宏伟”?哪几句话是写“精巧”?

  为了表现胡夫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作者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你还记得有哪些说明方法吗?

  (出示《恐龙》节选)

  [《恐龙》是三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把它作为一座桥梁,让学生回忆各种说明方法,便于下面的学习。]

  指名读句子,思考每句话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在课文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写出是哪种说明方法。

  出示第三小节。

  在描写“宏伟”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是为了突出金字塔的什么特点?(板书:高、大、重)

  在描写“精巧”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是为了突出金字塔的什么特点?(板书:平整、紧密)

  小结:作者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大、重,从而表现了金字塔的宏伟;又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平整和紧密,从而表现了金字塔的精巧。

  [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表现建筑特点服务的。]

  齐读第三节。

  [再次整体体会作者对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体会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介绍一处建筑不仅要有条理,还要写出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用上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下节课就让我们模仿书上第三节,也介绍一处建筑。今晚就请你查找一处建筑的资料,思考我怎样把这出建筑介绍得惟妙惟肖。

  [为第四篇作文做准备。先教学生学会将知识迁移,写好重点段,等到写作课时,再把整篇完成,相对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四、五节的学习,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

  学习重点段的协作,会正确使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正确的说明方法介绍一处建筑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多音字组词。

  厦( ) 畜( ) 曝( )

  ( ) ( ) ( )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金字塔的?

  [考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精读四、五、六节。

  我们知道每块石块重达2.5吨,这么重的石块,在过去没有汽车,没有吊车的情况下,是怎么运送到指定位置的呢?

  金字塔高达146米,又是怎么建造的呢?

  从古埃及人民想到的这两种方法,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六节。

  练习写作。

  胡夫金字塔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了,作者在介绍它时,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回忆说明方法,为下面的写作做好铺垫]

  练习写作。

  你准备写什么?

  它最有特点的部分是什么?

  根据你的材料,你能用哪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请你再考虑一下其他的说明方法。可以讨论。

  写作。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尽量将“步子”迈小一点,好让学生能逐层走到顶端]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朗读作文。

  点评。

  [通过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更好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5.修改作文。

  布置作业。

  完成重点段的写作。

  向同学、家长介绍你写的建筑物。[请同学、家长提意见,再次修改文章。]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9

  14、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领会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形象介绍事物的写作手法。

  3、反复朗读语言文字,感受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悟出人类能够创造一切奇迹的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埃及金字塔建造过程与方法,体会埃及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付出的艰辛与表现出的智慧。通过教师引导学习,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初步领会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形象介绍事物的写作手法。反复朗读语言文字,感受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悟出人类能够创造一切奇迹的真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复习生字词语:沙漠、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摩天大厦、曝晒。

  2、回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谈谈埃及的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过渡:看来,埃及金字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去细细地观赏、品味,感受金字塔的独特魅力。

  二、讲读二、三段

  1、讲读第2小节

  (1)自由读,思考:古埃及人民为什么会建造金字塔。

  (2)集体交流。

  (3)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过渡: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70多座,(课件展示鸟瞰图)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了解排名“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并且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奇迹--胡夫金字塔。

  2、讲读第3小节。

  (1)自由轻声朗读。想想胡夫金字塔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什么词形容?指名交流。(板书:宏伟  精巧)

  (2)再次快速默读。进一步想一想,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胡夫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边读边写旁注。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金字塔之多。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体会高大。

  以柳州工贸大厦作比较。重点指导朗读。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样真切的感受?

  小结:作者为了把金字塔的高体现出了,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得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一种触手可及得感觉。这些说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副板书: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出示课件)句子练习:埃及金字塔很高。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小结:我们以后写相关作文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把自己的文章写好。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体会数量之多,工程之浩大。

  提问:你又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了金字塔的坚固?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想一想,金字塔为什么这么坚固呢?

  小结:每一块石块都磨得那样平整,砌得那么严密。要知道那可是在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生产力是相当低下的,人们用的都是相当原始的青铜器或石器等工具,要打磨平一块石头已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他们要把350万块石头都打磨得平整,要花费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心血啊。所以,修建金字塔是一件异常艰苦,异常浩繁的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书上这样告诉我们——

  引读第7、8两句,"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提问:你又从中读出了什么?

  (4)小结:古埃及的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无数血汗才筑起了一座座宏伟精巧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自己对埃及人民的崇敬之情。

  (5)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过渡: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3、讲读4、5小节。

  (1)默读,思考上述问题。适时指点第4节写运石方法,第5节写垒石方法。

  (2)小组讨论:他们想出的方法科学巧妙吗?动手演示运石、垒石方法。

  (3)集体交流,当众演示。

  (4)引读。表现方法的巧妙,表达自己的佩服之情。

  三、讲读第四段

  过渡:同学们,浩瀚的沙漠中,寸草不生,人连生存都不容易。但是在埃及却树立起了这一座座气势宏伟,结构精巧的金字塔。站在这巧夺天工的金字塔面前,不知你有什么话想说?

  1、指名说。

  2、它们不愧为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感情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板书:智慧的结晶)

  四、总结课文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构造精巧,它们不愧为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此时,老师想说:不仅古埃及人民是充满智慧的,我们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从长城到圆明园;从对月宫嫦娥的遐想到神5神6登上月球,这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同学们,请大家记住:奇迹永远是人类创造的!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板书设计

  14 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精巧            举例子

  智慧的结晶            列数字  作比较

  教学后记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曲,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

  师: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画面,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读。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我们要把这么优美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2、交流: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4、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5、学生自由选择浏览,朗读,交流感受。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 (抓“许多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 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师:现在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引读第一句)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习第三小节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生: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师:还有吗?生: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师: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习第四小节(女生读)

  师: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两句)师;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生: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师:还有吗?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配乐朗读第四小节)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

  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国家歌剧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1)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出示图片)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2)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么宏伟壮观的歌剧院一定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四、学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维也纳何以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 归纳板书,课文以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师: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2、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1

  教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埃及金子塔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 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去埃及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数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搜索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金子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百度搜索和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网络课堂的讲读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电脑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向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了解完金字塔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并说说作者运用的方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后的理解加工的能力以及向别人表述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去埃及旅行,大家说好不好?埃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字塔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叫金字塔啊?

  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过渡:是啊,埃及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近它,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2

  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 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四段

  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

  ①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②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

  3、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3

  一、照样子,写词语

  例:“金”字塔          

  “     国      ”字脸           “    八        ”字胡           “       一      ”长蛇阵

  例:丹凤眼

  “ 柳叶 ”眉               “  鹰钩  ”鼻              “ 樱桃  ”嘴

  【补充】此类词语还有:卧蚕眉 扫帚眉 狮子鼻 酒糟鼻 蒜头鼻  肿泡眼 金鱼眼 蛤蟆眼 杏儿眼 羊角辫 蝴蝶髻  刺猬头 鹅蛋脸  桃花脸  罗圈腿 狗尾草 鼠尾草 马齿苋  凤尾鱼 燕尾蝶 凤尾竹 龟背竹 猴头菇  龙须面 马蹄酥

  二、描写建筑物的四字词语。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海市蜃楼 高屋建瓴 亭台楼阁

  三、3.从“70多座”可以看出金字塔的数量之多,从“146米多、40层”等可以看出金字塔塔身之高,从“几千年”可以看出金字塔的历史悠久,从“10万人、30年”可以看出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之大,时间之长,从“连锋利的刀片也插不进去”可以看出金字塔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十分紧密(金字塔建造得十分精巧)。

  4.我不由得赞叹:“这山可真高啊,至少也有2000多米高。”爸爸摸着我的小脑袋说:“是啊,的确是高,泰山和它比起来,都显得矮小了许多。”妈妈笑着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看这山呀,一伸手就能摘到很多星星呀(都快把青天刺破了)!”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4

  教材简析: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对我们这儿的小学生来说,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金字塔宏大、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训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当你面对着外国游客时,我们这些小导游会向他们介绍哪些地方呢?

  自由说,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出示图片(万里长城、秦秦兵马俑、北京故宫)。

  如果此时,我们来到埃及,你猜,那里的小朋友会向我们介绍什么?你想不想了解?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那神秘的金字塔——板题:埃及的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金字塔图片,看到了吗?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巨大的角锥形建筑)

  2、此时,站在金字塔脚下,你最想了解什么呢?(金字塔的位置、做什么用?怎样建成的?--------)

  3、带着你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待会儿和大家交流。

  4、看到你们自信满满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收获一定不小,谁来说一说?

  预设:(1)金字塔的位置(2)金字塔的作用(3)金字塔名字的由来(4)金字塔的数量(5)金字塔的特点(6)金字塔的方法--------相机板书:宏伟、精巧。

  三、再读课文,领悟方法。

  1、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仔细,了解了这么多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老师太为你们高兴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除了这些知识之外,你有没有学到什么方法?

  预设:2、生:说明方法,师:在哪个段落中?再读课文第3段,看看你从哪些语句中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设:2、生:沉默 师:再读课文,看看你能从哪个段落中学到一些方法?生:第3段中,说明方法。再读第3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交流

  预设:1)古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举例子、列数字  )

  a、是啊,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能不能一个一个介绍给我们呢?作者就想了个办法,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为例来给我们介绍金字塔。

  b、出示图片,欣赏胡夫金字塔

  2)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等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列数字、作比较)

  a、课件出示这句话,自由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高)

  b、作者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146米多),究竟有多高呢?相当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手势:一层、两层------二十层、三十层、四十层,仿佛与天相接,太高了!)

  c、如果去掉后部分,你认为如何?

  看来,作比较的用处还真大,能让我们更真切、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金字塔的高。

  3)、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多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列数字)

  a、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石头:大、多、重)

  4)通过这些说明方法,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金字塔的气势宏伟。  这就是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5、学到怎么多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考考你会不会学以致用?

  出示幻灯片   交流

  四、细读课文,挖掘情感。

  孩子们,你的收获大吗?了解了知识,学到了方法,收获还不够大,我们还要走进这些语言文字的背后,去感受它所蕴藏的情感。

  1、赶快细读课文,可以合作学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交流:

  预设:a、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出示课件(资料、图片)

  b、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

  体会到建造金字塔的艰辛,花费的心血与汗水。

  c、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是啊!孩子们,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任何先进的设备,有的只是埃及人民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硬是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砌成了这一座座人间奇迹。四五前年过去了,金字塔依然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

  (出示图片)站在金字塔的面前,摸着这一块块巨石,想到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   板:勤劳、智慧。

  2、说的真好,阿拉伯人有一句话,时间能改变一切,就是改变不了金字塔。(出示图片)金字塔不仅仅是古埃及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像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课前我们所谈到的(------)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永恒。

  板书设计: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勤劳

  精巧    智慧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 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 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 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16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金字塔图片)

  师:面对这巍然屹立、闻名世界的金字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与金字塔有关的哪些知识?

  生: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    生: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生:古埃及的象征,凝聚着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金字塔,再来瞻仰这凝聚着古埃及人民智慧结晶的金字塔。(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节)

  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还没有感受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老师也不禁想问起:这一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到底是凭什么举世闻名的?(自由读第二、三节)

  生:练读二、三节

  师:从第二节中读懂了什么?

  生: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坟墓     生:因为它的轮廓有点象金字所以被称为金字塔

  二、读中感悟   金字塔的宏伟 精巧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仅了解了金字塔的由来,还知道了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坟墓,古埃及各个王朝共修建了70多个金字塔,咱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出示课件: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1、感受金字塔的宏伟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

  生:自由练读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回答)

  生:宏伟,巨大    (学生自由说)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宏伟、高大的金字塔通过读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呢?(先自己练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展示一下?(学生读)评价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了吗?(没有的话那么你来试试)

  师:要想读出金字塔的宏伟咱们该抓住哪些词语呢?

  生:146  40 (40层楼  例举学校的楼房的高度) 一公里    230   2、5  

  师:用你们的朗读来展示出金字塔的宏伟吧!!

  生:齐读

  (同学们真会学习,这些词语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列数字)

  师:这么宏伟的金字塔,有人估计:、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从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宏伟   学生自由说)

  师:是啊,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如果:、你还能想到什么?咱们也举些事例作比较

  (学生自由说)

  师:想看看你们心目中的这座宏伟的胡夫金字塔吗?生(想)(出示课件:胡夫金字塔)

  2、感受金字塔的精巧

  师:金字塔不仅仅是宏伟,还那么精巧     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生:自由朗读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自己的感想

  师:你能把它的精巧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试读)

  师:你认为哪些词最关键?

  生:很平整      很紧密     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师:同学们找的真好,但我想同学们不仅仅能找的好,我相信读的会更好!!!齐读

  生:齐读

  师:为了建造这座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经常有10万多人在烈日的曝晒下干活儿。同学们这10万人中都有哪些人?(生:老人    青年    小孩)

  师:是啊,这么一个金字塔整整用了3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三十年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青年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小孩又意味着什么?

  生:对于一个老人意味着死亡,对于一个青年意味着老人、自由说

  师:是啊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出示课件影片)此时此刻面对这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试说

  三、小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勤劳的埃及人民是怎样建造这人间奇迹的呢?往下读四、五两节

  生:学生自由练读四、五节

  师:同学们读的很仔细,我想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一个导游的身份,你可以画图,也可以试说,也可以采取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两段,一会咱们分组汇报学习成果,开始吧(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探究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汇报交流

  生:科学的方法     生:这些石头是怎么拉上来的    生:堆土坡   生:倾斜的土坡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内容可以看出埃及人民:、(勤劳    聪明)

  师:是啊,勤劳而又聪明的埃及人民用他们的汗水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现在、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是啊,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己经有四五千年了,在这四五千年金字塔会经历哪些磨难?你能想象的到吗?

  生:自由说(风雨的侵蚀     风沙的捶打         等)

  师:咱们能把它经历的坎坷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评价)

  师:咱们再来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现在、

  生:齐读

  四、小结

  师: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用他们的汗水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它们是埃及的象征!

  中国劳动人民也用咱们的勤劳与智慧建造了一个又个奇迹,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煇煌的文化遗产,咱们美文欣赏课交流!

  看了一遍,感觉还不错。

  比较明显的优点是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意思,也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探究能力,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意识。

  缺陷也是明显的 ——

  1、在我看来,这一课的效率有待提高,可挖掘的空间比较大;

  2、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痕迹过重;

  3、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课堂架构缺乏高度)。

  个人观点,供参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