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二十八 职官十



  ○左右卫(并亲卫)

  汉京师有南北军,掌理禁卫,(南军若今诸卫,北军若今羽林等军。周勃驰入北军是也。)初有卫将军。(说在本篇。)魏末,晋文王又置中卫将军。武帝受禅,分中卫为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并置佐吏,皆掌宿卫营兵,银章青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齐谓之二卫,各领营兵,每暮一人宿直。后增二卫仪从为九十人。陈因之。后魏永光初,又增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北齐二人,分掌左右厢,所主朱华阁以外,各武卫将军二人贰之。隋初,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又各统亲卫。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又加置亲卫,并领勋武三卫。炀帝改三卫为三侍,非翊卫府皆无三侍。)其所领军士名为骁骑。大唐复为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掌宫掖禁御,督摄队伍。)将军各二人。(贰大将军事。)

  长史各一人。晋武帝置左右卫,各有长史、司马。东晋省长史。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同。至隋,左右卫各置长史一人,大唐因之。

  录事参军各一人。东晋元帝初为镇东大将军,置录事参军。自后无闻。梁皇弟皇子府有中录事参军及录事参军各一人。后魏二大公府及第一、第二、第三品将军府及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府各有录事参军官。北齐因之。隋左右卫府各有录事参军一人。大唐因之。

  仓曹参军各二人。东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有仓曹参军。宋武帝相府亦置。后魏与录事参军同置。北齐因之。隋左右卫府各有仓曹参军一人。大唐因之,置二人。

  兵曹参军各二人。历代皆与仓曹同置。

  骑曹参军各一人。魏司马景王为大将军,有骑兵掾。宋武帝为相,有骑兵参军。隋左右卫府有骑兵参军。大唐初因之,其后改为骑曹。

  胄曹参军各一人。东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有铠曹参军。宋武帝为相,亦有之。齐有左右铠曹各一人。隋左右卫府有铠曹行参军事一人。大唐因之。长安初,改为胄曹。神龙初,复为铠曹。开元初,复为胄曹。

  凡自十六卫及东宫十率府录事及兵、仓、骑、胄等曹参军,通谓之卫佐,并为美职。汉魏以来,诸将军有长史以下官属。今诸卫所置,盖亦因其旧号,考其资位,则全校微矣。其下诸卫官属并同。

  左右亲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之名,秦汉以来有之,非今任也。(别具中郎将、五官左右篇中。)今中郎将因隋。每卫各置开府一员以统之。大唐武德七年,改开府为中郎将。亲卫为一府,勋卫、翊卫各为一府,中郎将各一人,掌领校尉以下宿卫,总判府事。大唐武德七年,改亲卫骠骑将军为之。其勋、翊二卫亦然。左右郎将一人。隋备身府置左右郎将。大唐因其名,武德七年,改亲卫车骑将军为之。其勋、翊二卫亦然。掌贰中郎将之职。录事参军一人,掌受府事。兵曹参军一人,掌判府事。校尉五人。

  ○左右骁卫

  汉有骁卫将军,谓之杂号将军,武帝以李广为之,后省。后汉初,改屯卫为骁骑。魏置为中军。晋领营兵,兼统宿卫。梁以来,其任愈重。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领朱衣直閤,并给仪从。北徐州刺史昌义之首为此职。出则羽仪清道,入则与二卫通直,临轩则升殿夹侍。改旧骁骑曰云骑。陈有左右骁骑及云骑。(陈韦翙为骁骑将军,素有名称,每大事恒令夹侍左右,时人荣之。)永定二年,诏云:"左右骁骑,宜通文武,文官则用心腹,武官则用功臣,所给仪从,同太子二卫率。"后魏、北齐并有骁骑将军之职。后周有左右骁骑率上士。至隋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炀帝即位,改左右备身府为左右骁卫府,所领军士名曰豹骑,其备身府又别置焉。大唐因隋置左右骁卫府。龙朔二年去府字。光宅元年,改左右骁卫为左右武威。神龙元年复旧。大将军各一人,所掌与左右卫同,将军各二人以副之。(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卫。)

  ○左右武卫

  后汉末,曹公为丞相,有武卫营。及魏文帝,乃置武卫将军,以主禁旅。晋、宋、齐、梁、陈,又有建武、奋武、广武等将军。至隋,采诸武之名,置左右武卫大将军一人,将军各二人,以总府事。炀帝改所领军士名熊渠。大唐光宅元年,改为左右鹰扬卫。神龙元年复为武卫。其制与隋同,所掌如左右卫。(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卫。)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