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外篇第十九達生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釋文:“紀渻,人姓名。一本作消。”列子黃帝篇作“周宣王”。 十日而問:“雞已乎?”黃帝篇 “雞”下有“ 可鬥”二字,此奪。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張注:“無實而自矜者。”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李云:“應向鳴,顧景行。”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張注:“常求敵而必己之勝。”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張注:“ 彼命敵而我不應,忘勝負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宣云:“精神凝寂。”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郭云:“養之以至於全者猶無敵,況自全乎!”案:黃帝篇“矣”作 “耳”。
孔子觀于呂梁,司馬云:“河水有石絕處也。今西河離石縣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淮南子曰‘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成云:“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龍門,河水所經,瀑布而下,亦名呂梁。或言宋國彭城縣之呂梁。”縣水三十〔一〕仞,流沫四十裏,黿鼉魚鱉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有憂患而自沈。使弟子並流而拯之。並、傍同。黃帝篇作“承”,古通用字。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游於塘下。黃帝篇作“棠行”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音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司馬云:“齊,回水如磨齊也。”郭慶藩云:“齊,物之中央。漢書郊祀志‘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注:‘當天中央齊也。'”王念孫云:“人臍居腹之中,故謂之臍。臍者,齊也。”宣云:“水漩入處似臍。” 案:黃帝篇作“齎”,誤。與汩偕出,司馬云:“汩,湧波。”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郭云:“任水而不任己。”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郭云:“言人有偏能,得其所能而任之,則天下無難矣。用夫無難,以涉夫生生之道,何往而不通也!”
〔一〕“十”原作“千”,據集釋本及釋文改。
梓慶削木為鐻,李云:“魯大匠。梓,官名;慶名。”俞云:“ 左襄四年傳‘匠慶',即此人。” 司馬云:“鐻,樂器也,似夾鐘。”釋文:“音據。” 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李云:“氣耗則心動,心動則神不專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宣云: “忘利。”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宣云:“忘名。”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釋文:“輒然,不動貌。”宣云:“忘我。”當是時也,無公朝,宣云:“忘勢。若非為公家削之。”其巧專而外骨消; 釋文:“骨,本亦作滑。”成云:“滑,亂也。”宣云:“外而滑心之事盡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宣云:“察木之生質。 ”形軀至矣,木質極合。然後成見鐻,“見”,俗作“現”。如全鐻在目。然後加手焉;從而施工。不然則已。否則舍去。則以天合天,以吾之天,遇木之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此言順其性則工巧若神,乖其性則心勞自拙。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荀子哀公篇作“東野畢”,莊公作“定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如繩直,如規圓。莊公以為文弗過也,司馬云:“謂過織組之文。”案:即詩雲“執轡如組”也。使之鉤百而反。成云:“任馬旋回,如鉤之曲,百度反之,皆複其跡。”顏闔遇之,哀公篇作“顏淵”,則魯定公是也。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宣云:“密,默也。”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過耗則敗,無物不然。
工倕旋而蓋規矩,宣云:“蓋,猶過也,謂掩過之。但以手運旋,而巧過於規矩,精之至也。”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成云:“手隨物化,因物施巧,心不稽留也。”故其靈台一而不桎。宣云:“靈台,神舍也。神凝而無拘束之苦。”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內不變志,外不從物,隨所會而皆適。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本性適而無往不適者,是自適其適,不因物而後適,乃並其適而亦忘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