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报告范文

2025-02-18

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报告范文 篇1

  党的十九大以来,xx县积极探索创新“党建+金融”制度,通过以党建引领发展,以金融助力党建的“协作共赢”模式,走出了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群“唱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金融“活水”更加精准地注入到乡村振兴领域。

  一、背景起因

  20__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中央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_一20__年)》等文件,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赤水河交汇处的xx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急需金融活水、金融服务供给薄弱,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等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党建+金融”制度,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充实了经济发展血液,使金融“活水”精准注入到乡村振兴领域,切实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牵线”,打造党建引领体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强金融服务阵地。针对金融服务乡村主动性不高、信息不对称、农村群众获得感低等现实问题,推进农商银行、建行支行业务党支部与产业联合党委(或村党支部)深度合作,成立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按照党支部阵地建设相关规范,共建服务阵地,确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与金融资源高效精准对接,实现 “1+1>2” 的效果。二是鲜明政策导向,把准重点投资方向。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9+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党建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xx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担保贷款管理办法》《xx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流向。财政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财政在“三农”领域的重点投资方向、奖补政策,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三是突出制度导向,完善工作保障体系。建立农商银行党支部与产业联合党委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成效、发掘问题、共商举措。与建行支行签订《“第一书记振兴贷”合作备忘录》《“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等,强化工作协作。

  (二)金融“搭台”,拓展金融发力渠道。一是“书记坐班”优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在共建村、产业联合党委设信贷工作室,利用村、产业联合党委信息公示栏对农商银行、建行支行的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农户评级授信结果等服务信息进行公示。金融第一书记定期在信贷服务室开展现场办公,接受群众关于金融问题的咨询答疑,加强贷款政策和信用知识宣传,培养农户诚信意识,为金融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打牢基础。二是“点位代办”简化业务流程。优化金融业务服务,依托每个行政村的金融联络员,大力完善线下服务设施,设置助农金融服务代理点196个。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共同防范风险等措施,让产业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村集体公司等足不出村就可办理账户查询、转账、支取涉农补贴、小额存取款、贷款等基础金融业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掌上金融”打破时空限制。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移动金融产品,产业群众通过手机便可实现线上贷款、还款等服务,全面弥补线下服务短板,让群众享受到24小时全时段无障碍金融服务。

  (三)党群“唱戏”,推进金融普惠乡村。一是金融支部助振兴。通过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搭台,发挥农商银行的纽带作用,推进银行、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四方联动模式,面向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村集体公司推出“产业先锋贷”。目前,已向荔江镇柿子田村集体公司等发放“产业先锋贷”8000余万元。二是第一书记助振兴。以共建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金融联络员为桥梁,推动金融资源向重点乡村聚集。瞄准xx县荔枝、真龙柚、花椒等特色产业精准发力,推出“第一书记振兴贷”,构建“第一书记+农户+建设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通过第一书记牵线联络,建行支行放贷,产业党员和群众可实现“零距离”贷款。目前,发放“第一书记振兴贷”300余万元。三是产业大户助振兴。以“月月进党校”为载体,金融服务党支部与村“两委”联办金融学校,邀请产业大户为产业群众分享贷款助力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效,同时定期举办金融知识、农业生产知识讲座,将金融服务延伸于金融之外,以扶智助振兴。

  三、取得成效

  通过创新“党建+金融”制度,有效盘活了农村金融资源、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强化了基层党建、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切实加快xx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是建强了服务阵地,引入了金融活水。根据行政村发展定位,按照“不转组织关系”“不领报酬”两不原则,向全县196个村全覆盖选派“金融联络员”,向67个重点村派驻“金融第一书记”。同时20__年以来,通过组织牵线,农商行与建行支行累计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小额信用贷款602笔、9000余万元,助力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等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激发了内生动力,引领了文明风尚。充分调动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本地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自我创业致富的同时激发了群众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金融知识、农业生产知识讲座50余次,同时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群众向善向好,整个农村社会信用意识全面增强、信用文化日益浓厚。

  三是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能力。“党建+金融”为基层组织提供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同时各级干部通过走村入户交流、主动为农民创业经商贷款牵线搭桥等,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不断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能力,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

  四、几点启示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xx县所探索创新的“党建+金融”制度,便是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找到金融活水的有效途径。

  一是“思想认识”催生“党建+金融”应运而生。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工作要义,探索思考以党建引领发展,以金融助力党建模式,创新“党建+金融”制度,不断增强做好“党建+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参与主体多方共赢、地方发展活力迸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综合效应。

  二是“党建联盟”凝聚“党建+金融”强大合力。找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成立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搭台,推进银行、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四方联动模式,同时瞄准特色产业精准发力,构建“第一书记+农户+建设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以“月月进党校”为载体,金融服务党支部与村“两委”联办金融学校,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三是“能力提升”激发“党建+金融”作用发挥。积极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充分发挥“书记坐班”“点位代办”“掌上金融”等实际效用,不断提升“党建+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完善线下服务设施,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移动金融产品,同时设置助农金融服务代理点,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共同防范风险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报告范文 篇2

  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坚持“农”字当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摆在全行工作的首要位置,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倾斜政策资源,扩大金融供给,切实发挥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截至20xx年6月末(下同),涉农贷款余额1128亿元,较年初净增151亿元,增速15.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44.4%,四大行最高,较年初提升1.1个百分点。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成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小组,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和配套支持政策,在信贷投放、产品创新、利率定价、减免收费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落实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签署的合作协议,强化服务乡村振兴政银协同机制。依托农行机构覆盖全疆所有县域的优势,建立各级行领导干部挂点帮扶县支行的机制,对县支行服务乡村振兴开展穿透式考核评价,引导和激励县支行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进一步充实金融服务力量,常态化选派优秀干部到南疆县支行交流任职。

  二是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优先保障脱贫县信贷、财务、人力等资源投入,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创新推出“富民贷”产品,对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实施无还本续贷,支持脱贫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巩固提升县贷款余额335.4亿元,较年初净增45.5亿元,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1446万元。

  三是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服务好春耕备耕,提前摸排农户冬储物资、续贷等需求,通过设立服务专柜、工作团队下乡、开辟审查审批绿色通道等措施,高效投放春耕备耕贷款87.6亿元,做到不误农时。服务好粮食安全,出台种业振兴金融服务方案,与重点粮食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创新推出“新粮通”粮食存货抵押贷款产品,做好粮食安全领域金融服务。粮食领域贷款余额达到40.2亿元,较年初净增10.8亿元,增速36.6%。服务好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坚持“大三农”思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等领域信贷支持,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联企兴村贷”模式为抓手,做好“万企兴万村”行动金融服务。农业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1亿元、450.8亿元,较年初净增32.7亿元、31.1亿元,增速均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服务好农户生产,一体推进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多业态农户信息建档,利用“惠农e贷”互联网融资产品,为农户提供线上“申贷、办贷、放贷”金融服务。

  四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县域“六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新建、迁建网点优先向重点乡镇倾斜;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推进“惠农通”服务点优化升级,在全疆设立服务点7114个,乡镇覆盖率达到78%;上线5辆移动金融服务车,覆盖50个乡镇。大力推广维文版掌银、乡村版掌银,加强涉农产业链、景区、医院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场景建设,为客户提供移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报告范文 篇3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抓紧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三年行动专项工作小组,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召开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计划启动会;局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金融机构调研,督促指导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加大政策支持,我局印发《xx市实施农村金融服务三年行动方案》,银监分局制定《xx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涉农金融机构也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政策支持体系。实施项目运作,制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xx个,涵盖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产品、融资渠道、金融服务等方面,同时实施局领导挂钩项目工作机制,促进项目落实到位。

  一、强化监管督促

  银监部门研究制定“xx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评价体系”,单列“涉农贷款”考核指标;完善涉农贷款考核评价办法,按月监测通报;向辖内银行业机构发出份监管意见书,组织xx次监管约谈,要求落实金融支持三农。深入宣传发动,各县(市、区)和在泉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农行召开“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产品推介会、永春县实施“红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计划等,形成合力共为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涉农信贷投入结构优化。

  出台《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性目标》,鼓励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截至目前,全市涉农信贷余额亿元,占各项贷款%。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服务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亿元。推进扶贫小额担保贷款服务,全市累计建立xx户贫困人口的信用档案,实现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亿元。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二)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

  推进专营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全市银行机构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xx个、家机构设置普惠金融部门,设立小微、“三农”等特色支行、事业部xx个。进一步延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实现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达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目标。深化农村信用评定,新增信用乡镇xx个、信用村xx个、信用户万户,分别达到xx个、xx个、万户。深化农户建档评级,截至目前,累计为xx户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为万户已建档农户发放涉农贷款余额亿元。

  (三)金融产品服务持续创新。

  继续深化“两权”抵押贷款试点,11月末晋江市、石狮市农民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55.37%、35.91%,规模居全国前列,xx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政府评估指导价经验已复制推广到、xx县等试点县(市)。创新“快农贷”“农e贷”等基于大数据的线上信用贷款模式,持续开展林权、渔船、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等抵质押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林权收储机构合作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发展整体(村)批量授信,晋江农商银行在全省首创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为2个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体授信4亿元。农村现代保险功能更加凸显,创新农业保险方案设计,开办蔬菜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和海产养殖指数保险,险资直投支农融资试点获得10亿元预授信,为全市645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购买政府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四)三农融资渠道得到拓宽。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今年来,我市新增蓝天农场食品、大象农业开发等15家涉农上市后备企业,耀华园林、峰安皮业等2家公司在证监局辅导备案。引导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子基金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兼并重组基金投资我市一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0__万元。引导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经济,截至目前,我市32家小贷公司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840笔,累计贷款金额42.4亿元。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功能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性融资担保机构运作,同时,积极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省再担保公司的业务对接合作,加强涉农增信服务水平,其中惠安农信联与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创新推出“农担宝”业务。

  (五)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加强政银企合作,晋江农商银行授信磁灶镇商会10亿元专项乡村振兴信贷资金、授信50亿元设立“巧妇贷”专项信贷规模,惠安农信联向惠安县海洋与渔业产业授信10亿元,农商银行与晋江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合作等,安溪农商银行与49个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丰富农业贷款担保增信平台,南安增信服务公司试点持续推进,安溪设立茶产业互惠担保基金3000万元,永春设立花卉行业担保基金200万元,德化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基金1200万元,为特色农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

  二、xx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督导,完善机制。进一步引导银行业完善普惠金融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工作,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推动辖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服务机制,鼓励创新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林权抵押、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强监管约束,强化日常监测,与银监部门配合,对普惠金融服务情况开展评估,对工作不力的机构,将通过约谈主要负责人、下发监管意见书等方式开展督导,并将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与市场准入、高管履职评价、监管评级等相挂钩,强化正向激励导向。

  (二)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延伸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银行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银行设立县级分支机构,逐步规范升级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信用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和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农户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信用建档工作,加强信用奖惩力度,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弘扬“守信获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文化。大力发展电子化服务,在农村地区推广适应当地特点的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加大农村地区转账电话、POS、ATM等电子机具的投放力度,让农民“人不出村”享受更好、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统筹,提升创新。立足支持农业发展,创新契合农产品全周期的信贷产品,推广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大型农机设备贷款等产品,扩大“福林贷”“惠林卡”“福e贷”等金融产品应用,加大信贷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立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开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完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石狮、晋江、永春“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银行机构参与面。推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及相关收益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动以水利水电、供排水工程产权及相关收益权等作为还款来源和合法抵押担保物。立足“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创新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加大对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拓展渠道,引入活水。大力发展农村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支持收益较好、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争取在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有所突破。利用现代金融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规避风险,完善拓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交易功能,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深入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等涉农领域业务。加快发展农村保险,完善以保生产成本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开展以保价格、保产量为主的农产品收益保险试点,推进无抵押无担保的保险支农融资试点,探索开展服务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转租金履约保证保险。

  (五)精准对接,提高成效。加强精准投贷,督促银行业尤其是涉农机构和地方法人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聚焦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重点服务对象,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加强精准扶贫,提升小额信贷“1+N”、光伏扶贫贷款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推动银行业机构与贫困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创建扶贫示范基地,持续推进政府扶贫救助责任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精准减负,指导银行业进一步完善利率管理政策,优化风险定价机制,合理控制小微、涉农贷款利率水平,落实服务乡村振兴的收费减免,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免费提供部分代理业务,有效降低农村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