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评价荆轲刺秦王 篇1
古人对荆轲的评价一般都是“悲情英雄”,赞赏同情和可惜。他本来将成为扭转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人物,可惜功败垂成。古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觉得秦始皇是个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虽然结束了战国,但这是以血与火来征服的,全国的种族和人民都被他得罪光了。而且他开启的秦王朝更加残暴,在战国时代,至少有些君主比较开明,人民生活比较安适的,但到了秦朝,大家都成了政治压迫下的奴隶。
在马克思历史观下,新中国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谁反对秦始皇就是反对历史,是反动逆流。结果荆轲作为反对秦始皇的“杰出代表”,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对他的评价是:不识时务、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没落贵族,为垂死挣扎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甘做爪牙和走狗。他的行刺失败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幸运的,因为保住了秦始皇;他行刺即使侥幸成功,也注定是暂时的得逞,历史会选择另外一个秦始皇出现,时代的大潮不可阻挡(或许阻挡个三五十年吧)。
怎么去评价荆轲刺秦王 篇2
这次刺杀秦王的行动中虽然荆轲失败了,但他的英勇沉着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在刺秦这件事中,扮演的是“刺客”而不是“杀手”,这一点很重要。
怎么去评价荆轲刺秦王 篇3
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杀手则只是冷血的杀人工具,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的刺杀计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智商,大局观和决策力。 荆轲的准备中差了一个环节,就是行刺助手。他迟迟不动正因为他在等待他的朋友,让他来当这个职务。但由于他迟迟未到,太子丹已经迫不及待,无奈之下的荆轲只好选择秦武阳。秦武阳武功高强但心理素质太差,做打手还可以,并不适合做杀手。荆轲只能接受太子丹推荐的人选,这就埋下了祸根。 行刺的时候,秦武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被秦王吓得脸色惨白引起大臣疑心,被秦王喝退,只许荆轲献图。这个时候,秦武阳便毫无用处了,行刺的任务落在了荆轲身上。 刺杀失败的原因似乎是荆轲学武不精,运气太差。但不可否认他的整套计划和准备都是非常成功的,秦武阳的仓促上阵替代成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的罪魁祸首。荆轲不得不临时接过动手的任务,注定会失败。
怎么去评价荆轲刺秦王 篇4
荆轲是深沉,刚毅,慷慨的。他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于荆轲的评价,作为荆轲,在他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都是极为高尚的,也是一个“士”或者一个“客”的必备品质。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所以从荆轲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是一个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 虽然刺秦未果,但我们仍记住了一个勇敢智慧的燕国大臣。是历史选择了他,而不是他要去创造或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