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2023-02-05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篇1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篇2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名,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始于唐,盛于宋。自20xx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庆祝中秋意义何在?这里,就让我们重温一些有关中秋与月饼的故事。

  根据古书《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此处所谓“潮汐”皆为祭拜之意。唐朝开元遗事写道,“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而宋朝《东京梦华录》亦记录“中秋夜民间争餐洒楼玩月,至于通晓。”由此可见,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日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今日,我与爸爸妈妈来到外婆家,在此之前,舅妈与舅舅及一些亲戚已先来一步。

  我们在吃完年饭后,因为床少的可怜,所以我们没睡,小孩子们及我听大人们说故事,年纪又颇有文采的外婆给我们讲了中秋节团圆之意,根据我有限的记忆再用大家听得“懂“的文体来复述一遍。

  “中秋节——月饼何以能寓团圆之意,苏东坡绝句中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已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圆的愿望。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中华游子莫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是炎黄子孙,不论离国多远,离乡多远,一到中秋就会想起月饼,眷恋亲人。

  讲完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番道理,月饼确实是思念家人的“替代品,”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月饼总是吃不厌呢?因为自从月饼成为中秋节日的食品后,品种不断创新,一次次获得大众的赞赏。

  中秋节,吃月饼,念亲人,这已成为习俗,也已成为习惯。那些在外的游子们,有时间回去看看你们的亲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