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风俗特点小学作文 篇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风俗特点小学作文 篇2
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日本又叫做“十五夜”,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中秋赏月由来已久,大约在(公元710~1191年,中国唐、宋朝时期)作为中国的宫廷行事流传到了日本。
过去,在中秋节一个月之后的旧历9月13日,还有“十三夜”、“后之月”的庆典活动。有这么一种说法,赏月应当赏两回,不能只赏一次。当然“十三夜”的风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国没有。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夏历里,一年分为四序,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门,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
中秋节风俗特点小学作文 篇3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对于中秋节的来历,最熟悉的就是小时候课本里“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等神话故事。如今,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哪些被我们遗忘的习俗呢?
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燃灯
中秋燃灯,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
赏桂花饮酒
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赏桂花,在阵阵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
品阳澄湖大闸蟹
蟹,可谓中秋美食的“当家花旦”。在中秋宴席之上,一道“蟹味双拼”是必不可少的。九月,阳澄湖大闸蟹也即将面世,美味可口。
除了这些,在苏州还有专属于苏州人的中秋习俗,不妨来看一下。
烧斗香、斋月宫
斗香是老苏州过中秋的重要礼器,中秋节当晚,在香斗上摆放好祭月拜月的红菱、生藕、白果等应时水果,奉上自制月饼和各种代表丰收的粮谷,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祝愿。
虎丘曲会
一边赏明月,一边听昆曲,雅俗共赏,老少齐聚一堂,成为姑苏中秋特有的雅致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