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及别称

2023-05-21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及别称 篇1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及别称 篇2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庆祝中秋意义何在?这里,就让我们重温一些有关中秋与月饼的故事。

  根据古书《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此处所谓“潮汐”皆为祭拜之意。唐朝开元遗事写道,“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而宋朝《东京梦华录》亦记录“中秋夜民间争餐洒楼玩月,至于通晓。”由此可见,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日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今日,我与爸爸妈妈来到外婆家,在此之前,舅妈与舅舅及一些亲戚已先来一步。

  我们在吃完年饭后,因为床少的可怜,所以我们没睡,小孩子们及我听大人们说故事,年纪又颇有文采的外婆给我们讲了中秋节团圆之意,根据我有限的记忆再用大家听得“懂“的文体来复述一遍。

  “中秋节——月饼何以能寓团圆之意,苏东坡绝句中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已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圆的愿望。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中华游子莫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是炎黄子孙,不论离国多远,离乡多远,一到中秋就会想起月饼,眷恋亲人。

  讲完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番道理,月饼确实是思念家人的“替代品,”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月饼总是吃不厌呢?因为自从月饼成为中秋节日的食品后,品种不断创新,一次次获得大众的赞赏。

  中秋节,吃月饼,念亲人,这已成为习俗,也已成为习惯。那些在外的游子们,有时间回去看看你们的亲人吧!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及别称 篇3

  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事象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明清时期的民俗大节。中秋节在宋元时代是一般性节日,明朝以后中秋地位显著上升,清代成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

  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俗内容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扩充,节俗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主要是赏月、玩月,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朝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这是一种神码,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如人似的站立着,并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丈余长,精致的画像金碧辉煌。北京人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割为莲花状。夜间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撤下来的供品,由家人普遍分食。清代北京祭月有所变化,月光神码由道观寺院赠送的,题名为“月府素曜太阴星君”。

  祭月、拜月是明清中秋时节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为“圆而且大”。《燕京岁时记》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

  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浙江西安县小儿女凑钱备办糖、米果,“拜月婆”。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宴嫦娥”。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苏州所谓斗香,是用细的线香编制成斗状,中间盛香屑,香店制作后卖给僧俗人等。人们在中秋夜,焚于月下,称为“烧斗香”。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之府,称为“月宫纸”;又以纸绢作神像冠带,月饼上排列素服女子,称为“月宫人”;然后以莲藕果品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俱拜,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

  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明清时代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20世纪初,民间径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这一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可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其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2.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民间流传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反抗统治者的传说虽不足信,但至少部分说明了明初以来中秋吃月饼的事实。明代中秋节馈送月饼是全国普遍通行的重要节俗。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据《客座赘语》记载,明宫廷中秋太子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先看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品供外,就是团圆月饼。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供月的月饼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月饼有祭祀完后全家分食的,也有将月饼留到岁暮除夕“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江南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物,相互馈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