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篇1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我校积极做好传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以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落实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预防与控制疾病工作
1、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检查到位、奖惩到位。根据县教育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决定成立“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统筹组织领导校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工作,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工作预案,指导师生开展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发现病情及时与卫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病情处理和控制工作。
2、建立“群防群控、盖边沉底”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适时开设健康教育课和讲座。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学校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适时开展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学校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可疑者应由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确认。传染病疫情由医院医生在学生就诊时予以排查,及时发现。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以年级、班级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2、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人接触的人员进行相应隔离。
3、早报告。校内若发现传染者,学校的负责人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市教育局,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要对与病人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所在场所定期消毒。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2、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确保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若发生传染的疫情,具体的应急措施如下:
(1)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习报告病情(市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电话:)。
(2)立即组织人员将患病学生送镇卫生院诊治,校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内向县教育局汇报病情。
(3)通知患病家长到位。密切关注与患病学生有过接触的学生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受感染者马上送医院诊治。
(4)组织人员对教室、宿舍等校内相应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5)根据患病学生的病情,做好患病学生隔离休息工作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患病学生至完全康复后方可回校上课。
(6)进一步做好学生预防传染病的常识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篇2
随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来临,职业性中暑发病特点呈现易发与高发态势。完善公司职业性中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职业性中暑的应急处置原则,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避免职业急性损害的重要任务。
职业性中暑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现场高温、高湿与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机体内的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出现紊乱,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的一系列损害的结果。当作业环境温度超过34℃时,作业人员就有可能发生中暑;有时虽然作业环境温度未超过34℃,但湿度达到60﹪时也极易发生中暑。中暑的发生又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等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结合我企业一线岗位劳动条件,根据气象局和卫生部通过有关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联合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公司预警信息对照该预警信息调高一个级别,由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在窑炉维修、露天作业等临时性高温作业,结合作业场所高温作业分级也可启动本应急预案。
企业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级别对照简表:
卫生部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及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 企业对应发布预警信息 企业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级别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中暑” 较易发生中暑 Ⅲ级预警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较易发生中暑” 易发生中暑 Ⅱ级预警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易发生中暑” 极易发生中暑 Ⅰ级预警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极易发生中暑”
在职防中心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后,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高温岗位及夏季露天作业、工地等重点场所现场监控,企管部、计调长、安全员在例行巡查中增加针对行列机、出窑、司炉岗位,建炉及露天作业人员的主动性询问,包括询问高温作业情况及中暑的.相应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悸、多汗、高热、少尿或无尿,观察意识状况等。及时发现中暑先兆,及早发现中暑病例;生产部做好通风降温设施的检修维护;人力部、职防中心做好解暑药品、急救物资的储备工作;行政部、职防中心提供含盐低糖饮料,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职业性中暑划分为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其中,轻症中暑包括中暑先兆(观察对象);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的症状为:作业人员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主要症状为:中暑先兆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
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是由于作业人员在高温作业时,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的水、盐大量损失致使肌痉挛。其特点是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体弱或年岁大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其特点是起病迅速,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现场应急处置
对于先兆中暑患者或轻症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理原则是,首先应迅速将其移离高温场所,松解衣扣,放置荫凉处休息;如果患者清醒,无恶心、呕吐,应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有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轻症中暑患者经上述现场处理,一般多在30分钟至数小时即症状减轻并逐渐好转,休息1到2天即可康复;如上述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或怀孕,或年岁大一些,在进行上述现场处理措施的同时,应转入附近有条件的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对于轻症中暑包括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患者的现场处置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因患者经上述现场处理自觉症状稍有缓解,就又立即安排其回到作业场所进行高温作业,因为如此处理,有些患者会进一步向重症中暑方向发展。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理原则是,应迅速用救护车转入附近有条件的医院抢救。在现场等候救护车救援期间,如果有条件,治疗原则是及时降低患者过高的体温,措施分为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可采取的物理降温措施有:在有空调的房间内或在荫凉处,用冰水或酒精或井水擦拭患者全身,在头部及颈部、腹股沟部动脉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并扇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半卧位放在15℃到16℃水中浸浴,同时按摩其四肢及胸腹部,见其皮肤擦红为止,还应注意其呼吸及脉搏,如患者体温降至37℃到38℃(肛温),即可停止浸浴。有医疗条件的,可先纠正其体内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促进酸碱平衡,积极防止其休克、脑水肿等。救护车到场后应转入附近有条件的医院抢救。
桂林晶盛玻璃有限责任公司
20xx-3-7
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篇3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快速、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精准实施防控措施,减少疫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杭州市富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杭州市富阳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1.4事件分级
根据疫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省市响应等级要求,将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分别实行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
Ⅳ级(一般):发生本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或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且14天内病例数在5例以下。
Ⅲ级(较大):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病例或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新冠肺炎病例,14天内病例数在50例以下。
Ⅱ级(重大):14天内无明确传染来源的新冠肺炎病例超过5例或新冠肺炎暴发疫情向社区扩散,出现社区蔓延;14天内新冠肺炎病例超过50例。
Ⅰ级(特别重大):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广泛的持续性社区传播,就医被动发现单日新增病例超过10例。
2.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
2.1应急指挥部
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上级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根据疫情分级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Ⅳ级应急响应期间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现场总指挥,相关部门和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Ⅲ级应急响应期间成立由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现场总指挥,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期间成立由区长任现场总指挥,全区各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2专班及各行政村、科室职责
2.2.1场口镇疫情防控专班
组长:何明葵叶建华
副组长:
成员:
2.2.2各行政村、科室、条线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会商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疫情应急响应及防控措施建议,及时发布指挥部通知,拟订汇报材料。联系协调各科室及各乡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各项工作要求,组织对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党政办:牵头负责做好各项防控的总协调、总联络工作,负责协调落实各成员单位职责,制定下发各类文件政策等。负责调度镇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物资,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人员、车辆、物资、药械、经费等相关保障工作等。
纪检线:负责对各科室和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通报,对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和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进行执纪问责。
宣传线:在上级指导下,组织内外宣传工作、新闻报道,组织新闻发布和通报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统一宣传口径,做好舆情监测和引导,负责健康知识教育宣传等。
文化线:负责牵头落实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网吧、KTV、影剧院、酒吧等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体育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
统战线:负责做好我区在境外居民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和联系,区侨办负责入境人员核查、入境联系人管理、健康申报等精密智控,牵头做好入境人员的政策宣传和保障服务。负责宗教场所防控措施落实
民政线:负责做好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等基层组织疫情防控措施。负责接受应急物资和资金的捐赠,按规定做好捐赠物资和捐赠资金分配使用。
卫健线:会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疫情研判、疫情防控技术指导,疫情动态情况报告等相关工作等。做好消杀灭药品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
城建线:负责做好建筑工地疫情防控,配合各行政村做好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教育线:负责做好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
小城市办:负责做好集镇建筑工地疫情防控工作。
平安线:会同场口派出所,统筹网格力量,严厉打击网络传谣、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负责重点地区来富返富人员摸排、非闭环管理下入境来富返富人员排查等精密智控,协同设置交通卡口;负责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相关人员信息和活动轨迹排查;关注社会治安动态,及时依法处置疫情相关社会治安事件等。
企业线:负责指导辖区企业防控工作;对企业重点地区来富人员开展排查并做好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督促餐饮、商场超市、浴室等场所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市场监管线:负责农贸市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好药品销售监测、冷链食品及外环境监测管理、食品追溯赋码和经营采购扫码。坚决禁止市场内、店内活禽及野生动物交易,牵头做好进口食品经营流通环节的物防工作。
农业线:加强农贸市场监管检查,取缔市场内活禽交易,加强野生动物的疫情监测和病死动物的处置,密切关注野生动物病毒携带情况,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加强禽类及相关外环境的疫情监测,及时处置禽间疫情,加强对养殖场封闭管理、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的指导和管理;加强民宿的监管和排查等。
各行政村(社区):负责落实传染病属地管理职责,健全应急预案,组织落实各项防控工作;对返乡人员开展排查并做好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落实居家隔离人员管理和生活保障,做好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密接及密接的密接的追踪转运;发挥基层村(社)网格作用,落实防控各项措施;加强爱国卫生环境整治,开展群众性健康宣教。
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各责任科室要及时完成指挥部交办其他工作任务,根据各自职责,做好下属单位、所管行业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密接及密接的密接的追踪转运,组织落实疫情应急处置措施;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强人员聚集场所的通风和其他必要的卫生防控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防治知识宣传。
3.应急响应措施
根据上级不同响应等级,各行政村、各责任科室、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企事业单位配合区级有关部门开展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医学观察、疫点消杀、轨迹相关者追踪、扩大检测、疫苗接种、集中采样点设置、应急接种等工作,并相应落实全区面上防控措施。
根据响应等级不同,采取不同等级的全区面上防控措施。
Ⅳ级应急响应期间:做好人员管控和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工作,病例所在村(社)风险等级调整至中风险,并督促社区落实管控措施。病家所在村(社)要做好本村(社)发生病例情况的公布,并加强公共场所日常消毒,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对病例同单元楼居民(无明确接触史)有居家条件的实行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无居家条件的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组织志愿者做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生活保障。完善病例所在村、小区的封闭式管理措施,实行24小时值守,进出小区做好健康码查验、测温和佩戴口罩等措施,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出门,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暂停小区内的综合服务设施和服务站点开放,对于确有需要的可采取电话或网络预约方式上门服务。快递实行无接触配送。建立社区居民心理慰藉疏导机制,引导其适应社区封闭式管理生活。完善社区孤寡独居老人、监护缺失儿童、残疾人和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关爱照料措施,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做好走访探视、物资配送和生活照料。区疾控中心会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指导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各行业管理和属地乡镇(街道)加强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指挥部督查组开展暗访督查。
Ⅲ级应急响应期间:病例所在村(社区)要做好本村(社区)发生病例情况的公布,并加强公共场所日常消毒,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对病例同单元楼居民有居家条件的实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并做好相关保障,无居家条件的转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完善病例所在村、小区的封闭式管理措施,卡口实行24小时管理,进出小区做好健康码查验、测温和佩戴口罩等措施,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出门,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病例所在小区和疫情暴发单位工作人员在核酸检测完成前实施居家办公,每2天一户居民派1人购买生活必需品。保障疫情防控必需的医务人员、保障人员、工作人员等须持有效通行证明、健康码并全程做好防护(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自由通行。其他人员离开小区应持有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做好全程防护。做好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工作。对于中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暂停营业;生活服务类场所,应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减少人群聚集;开放式活动场所,在做好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监测、减少人群聚集的前提下正常营业;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严格落实体温测量、戴口罩、通风消毒等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人员聚集。羁押场所、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等特殊单位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体温测量和健康监测等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禁止外来人员探视。中风险地区幼儿园、小学低段暂时停课。高风险地区学校暂时停课。
Ⅱ级应急响应期间:划定区域管控,有明确传染来源村、小区,仅对病例所在单元楼居民实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无明确传染来源的村、小区实行疫点封锁,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社区志愿者落实日常生活用品保障,每个楼栋设1名志愿者负责管理。保障疫情防控必需的医务人员、保障人员、工作人员等在持有效通行证明、“健康码”绿码和做好全程防护(戴口罩和手套)情况下自由通行。有聚集性疫情的单位暂时停工停产,在做好全面消毒,并且员工经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复工复产。做好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工作,出现1例社区散发无明确感染来源的乡镇(街道)疫情风险等级调整至中风险,各乡镇(街道)范围内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暂停营业;生活服务类场所,应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减少人群聚集;开放式活动场所,在做好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监测、减少人群聚集的前提下正常营业;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严格落实体温测量、戴口罩、通风消毒、客座率不超过50%的防控措施。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人员聚集。羁押场所、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等特殊单位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体温测量和健康监测等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禁止外来人员探视。幼儿园、小学暂时停课。
出现社区暴发或2例及以上无明确感染来源的乡镇(街道),疫情风险等级调整至高风险。在中风险管控措施基础上,学校、幼托机构、线下培训机构暂时停课。各村、社区严格封闭式管理要求,依法限制或禁止社区人员和车辆出入,对于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其他各类急症患者、孕(产)妇等,应安排好应急车辆进行转运送诊。根据物资保障安排,做好村、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集中采购和供应工作,乡镇(街道)组织人员或志愿者进行统一配送。强化村、社区居民心理慰藉疏导工作。重点做好孤寡独居老人、监护缺失儿童、残疾人和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关爱照料,全力防止出现冲击道德底线问题。区卫健局统筹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务和药品保障。高风险乡镇(街道)居民原则上不离开本乡镇(街道),必须离开时需持7日内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Ⅰ级应急响应期间:实行疫区封锁,全区范围内密闭式娱乐场所、休闲场所暂停营业;生活服务类场所,应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减少人群聚集;停止聚集性活动,红事不办,白事从简。羁押场所、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等特殊单位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体温测量和健康监测等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禁止外来人员探视。全区学校暂时停课。低风险乡镇(街道)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严格落实体温测量、戴口罩、通风消毒、客座率不超过50%的情况下继续运营,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人员聚集。中高风险乡镇(街道)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暂停运营,非疫情防控必需的企事业单位居家办公、暂停生产。市公安局富阳分局、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在离富通道设置卡口,无指挥部通行证,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不得离富。
4.应急响应降级和终止
根据省市防控预案和本预案要求做好等级响应,采取相应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响应等级和防控措施上级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执行。落实做好采取控制措施后,连续14天无新发病例的乡镇(街道)降低风险等级至下一级。低风险乡镇(街道)可在做好防控措施的情况下复工复产,中风险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可在做好防控措施,员工核酸检测阴性的条件下复工复产。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均降至低风险后,密闭式娱乐场所、休闲场所、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可在做好防控措施条件下复工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