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十五)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