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参考范文:建议开发未利用土地以缓解土地供求矛盾

  议案参考范文:建议开发未利用土地以缓解土地供求矛盾

  一、土地供不应求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根源

  近年来,土地供不应求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未来20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加速时期,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如果无有效措施缓解土地供不应求状况,各种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

  土地供不应求推高房价,高房价已经成为民生三大问题之首。从全国情况看,历年房地产用地供应偏紧,供地计划完成率始终在50%~60%,不少一线城市供地完成率不到50%。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地价推升房价,而房价反过来带来更高的地价,进入恶性循环。

  土地供不应求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强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从农民的宅基地获得大量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社会矛盾:强拆和“被上楼”事例时有发生,拆旧建新的补偿标准偏低,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农民的耕作半径扩大、畜禽养殖收入减少、居住成本增加。

  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大量良田被占,危及粮食安全。1997年~xx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3亿亩;xx年度,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如果不采取“开源”举措开发未利用土地,耕地减少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剧。

  土地供不应求制约经济平稳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严峻的资源约束,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用,导致建设项目难以落地。以河南省为例,每年批给的新增建设用地为25万亩左右,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其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50万亩以上。xx年末,广受关注的周口市“平坟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短缺。据悉,周口市平坟复耕增加的3万亩耕地,将可以“置换”出3万亩建设用地,其中1.5万亩用于建设机场。

  二、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

  我国未利用土地面积总计超过40亿亩,其中至少9亿—12亿亩适宜改造。综合各部门的数据,目前我国盐碱地数量在5亿亩—15亿亩之间;滩涂地为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26.0955亿亩。只要改造其中的10%——20%,至少可以新增可利用土地3亿——6亿亩左右。全国的低丘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10%,与全国耕地保有量基本相当。那么,假设开发低丘缓坡土地中的5%,也有将近6亿亩土地,可以用于建设、生态或者农业。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的土地约6000万亩,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为2300万亩。

  以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未包括盐碱地、滩涂、沙化地等未利用土地,与相关技术不发达有关。目前,盐碱滩涂沙漠地改造和低丘缓坡地开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已有一定的开发基础。

  近年来,宁夏“十一五”期间,工业项目共开发利用缓坡丘陵等未利用地22.5万亩;浙江“十一五”期间开发低丘缓坡78万亩。

  我国已有多种可以有效改造盐碱地的技术,如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农业部984项目和善耕原公司合作项目“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国土资源部承担的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等等。利用这些成熟的技术,吉林省-xx年共治理盐碱地66.67 万公顷,-xx年治理盐碱地46万公顷,“三北”地区已有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1000多万公顷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