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青年节主题作文汇总 篇1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吉林省运输管理局各青年干部主动请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疫情一线,用信念与坚守诠释了运输人的责任与担当,用奉献与行动展现了运管员的职业精神。
上世纪初,1919年五月四日,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直到现在,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热血青年们勇于付出、报效祖国,这是一种世代相承的神圣精神追求。*期间,我们运管青年干部也展现出了这种精神传承,两个多月来,道路运输行业持续全力投入,战斗在新冠肺炎防控保障一线,从一开始的迅速反应、迅速组织、迅速执行,到进入长期机制性战斗的全员动员、科学部署、稳定运行、复工复产,道路运输人表现出了忘我的奉献精神、专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召之即来能战斗的铁军精神风貌。省运管局这些青年干部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出一篇篇抗疫的动人篇章。
2月29日,我局青年干部康佳霖、赵福成、王继宗、毕嘉祺接到紧急通知,跟随省专项工作组赴沈阳市、大连市、青岛市、威海市执行接回境外中转返吉人员。他们有的不顾家里孩子小、妻子工作忙,毫不犹豫奔赴前线;有的转战威海、哈尔滨两地,主动请缨再次出战;有的不顾自身安危,在机场为境外返回人员发放口罩、进行消杀;有的刚刚参加工作,身为90后却身担重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实在岗位上,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道路运输服务保障。于此同时,我局第二批赴疫人员也整装待发,随时等待号角吹响。
“抗击疫情,勇当先锋”。这是青年干部们无私奉献、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道路运输人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报效国家,康佳霖、赵福成、王继宗、毕嘉祺只是这只队伍中的突出代表,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涌现出更多和他们一样的优秀干部。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全体运管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无私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再次彰显了“五四”精神的传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纪念五四青年节主题作文汇总 篇2
有人说,担当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还是一种勇气的象征。这些观点我都同意,但我觉得担当更是一种为家、为国、为天下的责任。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说的是青少年的各方面都强大了,并有着爱国之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强大起来。所以作为中华人民亦为青少年,要有担当精神。所谓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的时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以不同的姿态奋战在各个战线上。他们或是冲在一线抗击病毒,或是坚守岗位奉献群众,或是援助灾区,或是慷慨相助热心公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0后。
勇于担当,以责任之心逆风前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之时,一群90后摒弃“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用稚嫩的肩膀,接过长辈手里的接力棒,挺身而出冲在防疫第一战线上,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与病毒作斗争。在家长眼里他们是孩子;但在抗击肺炎的战场上,他们是优秀的战士。他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医院各个科室,为病患分担痛苦;他们戴上口罩拿起小本,走访在社区和街道中间,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他们抗起摄影机,冲锋在一线记录城市美好故事,用责任和担当奏响青春之歌。
正视困难,以奉献之心守护家园。在深圳,90后店主每天免费给居民派发蔬菜;在武汉,90后小伙19天给医护人员送35份盒饭;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从全国各地奔赴工地的90后,他们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将青春的旗帜插满整个抗疫的战场。
敢于吃苦,以必胜之心抗击疫情。处在抗疫攻坚时期,90后不逃避,他们自觉肩负起抗击疫情的重任,始终保持必胜的决心不改。缺少护目镜,自己做;为了节约防护服,一天不喝水不上厕所;为资助前方物资提前复工加班加点。他们努力在历练中成长,承担起青年人对这个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此次抗击肺炎疫情中,有许许多多的90后,奋勇向前,以青春之我,担国家之重担,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用青春筑起防疫的长城,点赞,中国青年!
纪念五四青年节主题作文汇总 篇3
为文者都要经历一段青年的写作过程。这里所说的青年指的并不是实际的年龄,而是笔法年龄和写作心理年龄。在这个阶段所树立起的写作心态和自身与写作的关系对以后写作之路可以说是埋下了很的伏笔。
有的人写作时间早,少年时期就开始出书;有的人写作时间晚,年过花甲才拿起笔。当然,这些都无关紧要,这些都只是时间和资质的问题,与写作本身关系不大,不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写作之路。真正与写作有关的是写作者,而我所要说的是写作者在青年的写作阶段。
写作可以是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主要是在青年的阶段完成的。心态,感悟能力和对写作的思考不自主地帮助写作者完成了在这一阶段的选择。这种选择书一种慢性的,不主观的过程,对当即的效果是微乎其微,而它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写作者的写作之路。
写手和作家都与写有关,但对写的思考不同。造成这两个词在名词成分上不同的原因是其在青年写作阶段的选择。写作者永远是写作的载体,他们在青年的写作过程中潜意识的选择改变了他们的名称以及以后的路。同个青年写作阶段,功名的心也许人人都有,但对写作的思考和对自身写作的升华区分了从青年写作阶段所走出来的写手和作家。写手们已渐露头角,他们喜欢迎着文字浪弄潮,喜欢在各大青春杂志上吹嘘,他们已经确立了自己写手的地位,日记,认为文字在他们手上可以翻云覆雨。而此刻,作家还是称不上是作家的,他们还在不间断的思考,不间断的提升。如此看来准作家们与写手们比起来确实逊色了不少。在这些准作家中,一些被现实埋没,一些被自己忽视,最后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从青年阶段脱颖而出,成为了主流,一发而不可收。
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80后,基源于一些写作者,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出其不意地跳入到写手的圈子里。他们玩世不恭的心态在文字上得到阐释,他们迎合着自己虚欲的心不断地挖掘荒芜。而他们所出的还只是青年的写作阶段,他们夸大了文字的本能,膨胀了自己的内心。最后,时代过了,他们只能是昙花一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二月河是作家行列的一个典范,从无名小卒到现在名利双收,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没有清康熙年间的史书著作,一句“我来写”就赌上了他十余载批阅,最后成就了巨著《康熙大帝》,人们记住了他,历史也会记住他。
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沦落为一个写手很容易,而蜕变成一个作家要经历一个寂寞的过程。当代文坛没有如百朵金花竞相开放的场景或许是和一些写作者没能在青年的写作过程中很好的选择有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认真负责,在青年的写作过程中把握好方向,慎重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