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庆的高中作文

2025-08-21

关于国庆的高中作文 篇1

  时光匆匆,转眼即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在这样的举国欢腾、喜庆的假日里,爸爸妈妈准备带我去绍兴柯岩玩。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县柯桥镇。那里风景优美,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景区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莲花回音壁和云骨石。经过牌坊式的大门,跨过一道古色古香的石桥,走过一条小径,便来到了莲花回音壁。它由一个巨大的莲花台和一堵弧形的回音壁组成。莲花台的中央有一个比篮球大一些的圆点,那就是莲花蕊。只有站在莲花蕊上,对着墙喊叫才能够听到奇妙的回音。我百思不得其解,爸爸要我自己上网百度自己学习,这个还真得好好查查。走过莲花回音壁就到了云骨石,爸爸说它是绍兴石文化中的精品,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块云骨石非常奇特,远看仿佛一团大大的棉花糖。它上面大下面小,但它却屹立不倒,真是一个不倒翁。我边看边想:这些工匠真厉害呀!居然凿出了这么奇怪的石!但爸爸说它不是人工雕琢的,是完全天然的。我又得好好学学了。

  今天我真高兴啊!因为我玩得不仅开心,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关于国庆的高中作文 篇2

  今天是我们伟大祖国六十周年国庆日,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很早就起了床,马上洗口洗脸,打开电视机,等待国庆六十周年的开幕式。十点钟到了,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刘淇宣布庆祝伟大祖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开始。我们家就欢呼起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庆开幕式终于开始了,多么隆重的场面啊,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多么美妙的歌声啊,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幸福欢乐!六十门礼炮整齐的放着,看天上,就像几枚大字一样,这一响又一响的炮,把人们的喜悦之情都展现出来了。紧接着,三军仪仗队迈着特别整齐,特别雄壮的步伐走出来升国旗,在人们洪亮的国歌声中五星被冉冉升起。然后,国家站在京V020xx的车上对部队官兵进行检阅,边检阅边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好!”战士们齐声地回答:“首长好!”又说:“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又齐声地回答:“为人民服务!”检阅完毕后,国家在天安门城楼发表了庆祝国庆六十周年的讲话,我们认认真真的听着。阅兵式开始了,首先是三军仪仗队通过天安门,接着就是解放军各兵种的分列式,还有好多架飞机、坦克、大炮、导弹等轮流展示给我们看,这样多的武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大饱眼福了。群众游行开始了,他们举着以前的领导人的巨幅画像,第一个是毛泽东,他是上个世纪开国的主席,是他带领全中国人民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第二个是邓小平,是他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荣华富贵;第三个是;第四个是,他们的画像神采奕奕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还有许许多多代表各省、市、自治区等的特色彩车和群众游行队伍,他们载歌载舞,那场面真是无比壮观。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开幕式在人们的歌声中、欢呼中终于落幕了,看到了这么壮观的场面,让我十分激动,我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更为我是中国将来的接班人而感到兴奋,将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尽自己的力量,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添砖加瓦。

  最后祝祖国六十华诞生日快乐!

关于国庆的高中作文 篇3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