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满分作文_记忆中的祖国手抄报黑板上素材

2025-02-08

国庆节满分作文_记忆中的祖国手抄报黑板上素材 篇1

  在我人生的履历中,能够与广播电视结缘是我最大的荣幸,特别是我在**省首家县级电视台工作了20xx年,参与宣传报道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感受时代的前进步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宣传员、记录着和见证人,这段历史将灿烂我的一生;同时,我也目睹了广播电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经历,我在广播电视举这个大家庭里,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我与广电共同成长。

  电视台是**省第一家县级台,1985年1月宣告成立。电视台的建立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为推动经济发展、传播精神文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在电视节目的激励鼓舞下,我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闻,反映时代的变迁,“记者梦”的种子也播下了心田;执着的写作、勤奋的精神,是我的新闻稿件经常见诸于报端、在广播电视里播出,因此,才有了1993年我到广播电视局工作的机会,到了广播电视局领导安排我到电视台新闻部做文字记者,两年后,我开始跟老记者学摄像,很快适应工作并能够独当一面,这里面有老同志的传帮带和有自身的努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广电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爱岗敬业、事争一流”的光荣传统,激励着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

  作为电视台的一名新闻记者,局台领导经常提醒教育我们要“政治强、业务精”,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报道。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我坚持收看央视和电视台的的新闻联播节目,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认真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新闻写作实践;为了胜任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我一边认真学习写作知识,不断提该自己的文字能力,一边钻研电视摄像、剪辑、制作业务,不断适应迅速更新的拍摄制作设备,一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电视记者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辛苦,新闻是跑出来的,为了核实一个数字要打几次电话找好多人去问,要有一丝不够的精神;为了一个画面,要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去拍。多年来,记者们起早贪晚、加班加点去干却毫无怨言,有时要冒着大风大雨到第一线采访,有时要到最危险的地方拍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地有记者的身影,自然灾害的现场留下了记者们的足迹。国企改制,我们一直跟踪报道,解工人之忧愁;撤县设市,我们始终不忘宣传,为百姓加油鼓劲;抢险救灾,我们跑在一线,感受人间挚爱真情;严打亮剑,我们与干警们为保一方平安昼夜奔忙,创建和谐社会;非典时期,我们冲在前方,以忘我的精神报道动态、传播知识,感受党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我们为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摇旗呐喊,我们为精神文明、社会进步助威鼓劲。

  撤县设市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钢铁,中等城市”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起点、大手笔,投资10亿元的黄台湖和钢城大桥、钢城路,改变了生态环境和交通条件,大项目的开工竣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些也为我们记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台与市交通局联办了《交通风景线》节目,从20xx年春天开始,作为记者和编辑我坚持在大桥工地和钢城路施工现场,拍摄工程进展,发现英雄事迹,盛夏冒着30多度的高温,严冬踏着冰雪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钢城大桥和钢城路竣工,又转战杨柏线、迁擂线、马兰庄特大桥,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我感受到了交通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到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毅力。20xx年春,领导把撤县设市10周年的大型专题片脚本的写作任务交给我,回首过去我无限感慨,展望未来更是信心百倍,我饱蘸激情写下了万言的脚本,用我多年的文学积累和阅历实践,反映和展示了**20xx年的《巨变》;20xx年起,我台又与交警大队创办了《祝你平安》栏目,作为主拍和责任编辑,我既要保证按时出节目,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又忙又累,但是,当我们看到领导和观众的认可,一切都抛置脑后了;20xx年我又开始编导《电视文学》节目,这是我省率先开办的纯文学栏目,开办一年多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

  20xx年来,广电局由一开始的40几人发展到拥有200多人的庞大队伍,电视新闻节目由周播、周三次播出发展到周六次播出,每次播出时间由五六分钟增加到15分钟,还创办了《视点》、《今日》、《电视文学》、《法律之窗》、《科技星火》、《卫生天地》等众多的版块节目,广电局多次被评为省和国家级的先进单位。20xx年来,我参与制作的电视专题片110多部集,拍摄的新闻不计其数,出版新闻作品集《三只眼睛看世界》一部,有多篇获得省市好新闻奖,由我编导的《电视文学》获20xx年中国散文年会特别奖,我的工作多次被和唐山市委市政府表彰、嘉奖。

  电波飞架映长虹,七彩荧屏连万家。

  广播电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20xx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人生有几个20xx年?它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最宝贵的时光,20xx年,我没有做出特别辉煌的业绩,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因为,我为实现自己的“记者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为我把青春的年华献给了广电事业而无怨无悔。

国庆节满分作文_记忆中的祖国手抄报黑板上素材 篇2

  一条大河,历经几千年,流淌的尽是汉字。

  甲骨文的波纹、金文的涟漪、篆书的漩涡、隶书的浪花……沿路讲述着仓颉造字的传说,传颂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

  汉字起源于中原,但汉字没有国界边陲。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越南的本国文字——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出来的;韩国至今使用的还是汉字和韩字(即谚文)的混合体文字;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目前仍保留有1945个简体汉字。将汉文化和汉字象种子一样撒向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其功绩莫过于张骞两通西域、唐朝“对外开放”,以及郑和七下西洋。

  国兴则汉字热,国衰则汉字冷。新中国成立后,汉字饱尝“世态炎凉”,才又开始活跃起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日益强盛,经济实力排名世界第三,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四,汉文化和汉字也随之风靡世界。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到目前,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世界著名大学中有4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150多个学校和机构已经提出申请设立孔子学院,到20xx年孔子学院将多达500所。同时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美国3年前只有200所学校开汉语课,到现在已经发展到1000多所,并提出了到20xx年5%的高中生要学汉语的目标。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数量,已从20xx年的57所增加到目前的近500所。

  随着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等科学考察站的相继建立,汉字便同五星红旗一起在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极地落户。从此,地球的每片土地上都生长着汉字。

  活字印刷让汉字广泛传播。但汉字在科技世界的游刃有余,则是在新中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1975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748工程的启动,推动和产生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操作系统、汉字应用软件和各种汉字输入输出设备,彻底扫除了“中文不适于信息处理”的障碍。从1981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样机研制成功到后来的广泛使用,我国的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时代,汉字活力与日俱增。随着汉字操作系统、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汉字识别系统、手写汉字输入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的不断创新和换代,汉字在计算机的王国里进出自由,没有禁区。

  遨游太空,是汉字不懈的追求和梦想。“中华”星、北京星、张衡星、沈括星、钱学森星、袁隆平星,一颗颗行星以中国的地名和人名命名,让汉字借助天文学在茫茫宇宙中熠熠生辉。

  汉字真正进入太空,应该感谢载人神舟飞船的出现。20xx年10月15日,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乘坐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也正式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一员。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汉字在太空第一次以声音的形式,令宇宙惊愕,让祖国自豪!20xx年10月13日,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高高的太空上与亲属进行了7分钟通话,亲切的问候、深情的鼓励、温馨动听的生日欢歌,轻松愉快地在太空和地球间漫游。20xx年9月27日16:43,在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协助和支持下,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首次进行太空漫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走出太空舱时,翟志刚挥舞着五星红旗,异常高兴地挥手致意:“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十三个汉字感天动地。18:36,我国党政军最高领导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你们空间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等响彻寰宇的汉字,使宇宙的距离无限地缩短,也让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和坚强。

  我们相信,汉字在月球自由旅游,在金星、水星、火星等太空各地频繁行走,该是我们伟大祖国不远的未来!

国庆节满分作文_记忆中的祖国手抄报黑板上素材 篇3

  “那时,还没你呢,你爷爷,也就你这般年纪。”说这话的时候,有夕阳的余晖,如水般泼洒,奶奶正倚在门前。我知道,奶奶的思绪,跨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上世纪40年代,奶奶生活在江宁上坊的一个小村子里。乡下人家,住的多是茅草房,土做的砖坯,莫说院墙,能避风遮雨,已经满心欢喜了。房前屋后,支着长长的木棍,生怕刮风下雨的时候房屋倒塌。青黄不接的日子,连榆树皮也被啃光了。人,还是吃不饱啊,饿得浮肿晕眩,只有草木,不管不顾,泼辣地生长着。“你爸爸刚生下来时,才3斤多重,瘦得皮包骨头。”这个故事,我常听奶奶讲起。在我看来,故事中的情景,遥远而又陌生,感觉恍学若习隔网世。

  “这不是讲故事呢。”奶奶看了看睁大眼睛的我,接着说:“那个时候,就是两间土坯房,一间住人,一间烧饭。哪有院墙啊,家家户户,都是篱笆做的门,临出门时,用铁丝胡乱缠一下,也就是防君子不挡小人。像这样厚实的铁门,想都不敢想啊。”奶奶管防盗门从来都叫铁门。不分功效,仅仅从材质上来区分。

  “不怕小偷吗?”我有些不解。“那年头,家家穷得揭不开锅,连个老鼠都养不活,哪还有东西让人偷噢。你哑巴二叔,就是拉了痢疾,两个月,没钱看病,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了!”奶奶神情悲戚,目光似乎穿透了绵延的岁月。“那个时候,就是盼吧,一天盼一天,指着有好日子过呢。”奶奶瘪陷的嘴里,牙已经掉得差不多了。我一次次慨叹:居然,在那个年代,有着那样的一群人,在过着那样的生活。

  奶奶讲的第二扇门,是改革开放后的故事——“你10岁那年,家里翻盖了红砖瓦房,前后两进,还砌了院墙,门是请木工打制的实木门。上梁那天,你爸爸骑着摩托车,带你跑到几里外的集镇,买回了大盘的鞭炮。从不喝酒的你爸爸,第一次喝得面红耳赤,找不着北。那天,你脖子上拴了家门的钥匙。瞧你,当时蹦蹦跳跳的高兴劲儿!”讲到这里,奶奶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

  “接下来的日子,越发好过了。前几年,你爷爷,颤颤巍巍,打开那个早被磨光了棱角的木盒,取出了存折。不消多时,我们就住进了这个四合院,木门也换成了铁门。”这个故事,不需要奶奶讲,我自己就知道。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爸爸的摩托车早已落伍,我每天开着轿车接送10岁的儿子。但我还是喜欢听奶奶在夕阳的余晖下,不厌其烦地讲关于这三扇门、六十年弹指一挥间的故事,尤其,是我不知道的往昔。所以,对于后两扇门,奶奶也总是一带而过。每次,奶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表情总是由悲到喜,我也在奶奶的絮絮叨叨中,深深感受到今与昔那种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许,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会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