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科技支农服务团)

2017-09-22

  4、高校基层共建基地,社会实践薪火相传

  7月8日,植物保护学院还与和凤镇签订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举行了授牌仪式。此举对接双方需求,一方面可以为植保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实习的机会,促进其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强化其服务“三农”的意识,同时也推动高校产学研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能依托高校学科和专业资源,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支持和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将持续合作,共同推进高校和农业强镇的发展共进。

  三、活动调研结果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过程中,科技支农服务团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在带队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及时总结活动开展的情况和效果,交流活动组织和筹备中的经验,随时记录并总结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农业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初步调研结果如下:

  1、水稻目前的主要虫害

  普遍发生的虫害: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象甲

  零星发生的虫害:褐飞虱、蚜虫、二化螟

  2、水稻目前主要病害: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零星有发生,但植株病害级数都不高,几乎都在一、二级,井冈霉素和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在田间被使用。

  3、杂草:稗草、阔叶杂草

  对于水稻移栽田的第一次喷药,草害是防治的重点,磺酰脲类除草剂2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使用尤为广泛;除草剂在当地用量水平逐年升高,现已成为水稻田用药的主要使用品种。

  4、农药施用情况

  农户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数十年,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是也存在农技知识匮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调配比例不科学,缺乏专业知识与科学指导;不考虑环境因素,环保意识薄弱;过度使用农药,破坏稻田生态平衡;使用农药习惯不科学,喷洒时完全没有防护措施。

  5、农户心声

  队员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农户们热切希望基层植保体系能提供更加详细的农药使用指导方案,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农技教育、培训、技术和资源,期望类似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讲座能更多走进村镇,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指导。

  四、活动效果

  1、 学生深入农村一线,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团队成员受到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被他们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深深触动,与他们共同讨论,将植保知识、实验成果结合生产实践,尽自己所能为农户们排忧解惑。

  2、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服务当地群众

  本次活动成功举办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讲座,农民培训会和咨询服务活动,为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病害防治能力,改善农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提供了信息交流与技术指导的重要渠道,受到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3、发挥了专业优势,献力农村发展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为“三农”及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发挥农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将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帮助促进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并通过宣传教育,加深学生自身及农民群体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认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下乡,提高了“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水准。

  4、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基层无缝对接

  学院和和凤镇成功签订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实现人才输送,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发挥科技优势。让怀有报国之志的青年学子,全方位地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努力锻炼自己以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大学生,真正让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5、积极总结宣传,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科技支农服务团的队员们每日召开集中会议,及时对活动内容与进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回顾与反思,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完善工作。队员们不仅在活动中及时通过微博等方式传达心声,还将每天全新的内容形式和收获体会总结成稿为新闻、感想等在报纸、网络媒体等媒介上进行发表和交流。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共发布微博24条,人人网状态5条,并经南农学生会、南农青年等平台评论转发多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本次活动还受到了新闻网、龙虎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