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实习报告

  有一次,一位济源市的农民读者打电话到热线部反映自己的问题。他在村里盖了一处养鸡场,因为占用耕地,村委会勒令他限期拆除,他很气愤,那个养鸡场是他所有的财产,如果拆除他的损失会很大,所以他想通过媒体来解决这个事情。我在电话中告诉他,占用耕地是违反政策的,村委会勒令他限期拆除是合法的,恐怕他只能把养鸡场拆除另建了。可是他还是不理解,委屈地说他们村里占用耕地的不止他一人,为什么不拆别人的房子偏偏只拆他的。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了,就让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允诺说等我请教了领导再给他答复。所谓领导,就是电脑,我飞快地登陆河南农业厅的网站,在上面找到了相关政策及解决办法,当我胸有成竹地把政府政策一条一条的念给他听并作详细解释时,他总算理解了,说既然省里有规定,那就拆吧。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正是通过处理类似的事件,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懂得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是不够的,只有熟悉政府的相关政策,才能真正地帮助读者,更好地为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摒弃主观感情色彩,认清事实,明辨是非

  某些居心不良、有所图谋的人,有可能会借用热线电话传达错误信息,这就需要热线接听员具有清醒的头脑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在实习期间,我就犯过头脑发晕的错误,回想起来真是惭愧。

  二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热线电话,一个女的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哭哭啼啼地说林州市某派出所包庇当地一铁矿的矿主,任由他们非法采矿,接到群众举报后也迟迟不做处理。现在非法采矿者已经把矿井挖到了当地居民的房子底下,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饮用水也遭严重污染。由于怕当地居民向林州市政府反映,当地派出所已经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我听了她的话后对她很是同情,同情弱者战胜邪恶的正义感油然而生,再加上事情发生在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解决困难。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又有两个人打来热线电话,反映的也是同样的情况。

  我满腔义愤,马上向我的实习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并强烈要求她派地方记者站的记者前去调查。老师听了我的描述后告诉我,三个人接连打来电话本身就值得怀疑,更何况是口径一致,这绝对不是巧合,有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我当时死活不听,一直在她耳边念叨,还向她描述电话里的哭声有多凄惨。老师无奈,只能答应我派记者前去调查:“就当让你长长见识”。我飞快地写了一篇新闻线索提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安阳记者站站长,希望他能够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第二天下午,安阳记者站的秦站长把调查结果告诉了我:当地为发展经济开采铁矿,铁矿手续齐全而且合法,至于给当地居民造成的影响,矿上早就进行了赔偿,只是有几户村民对矿主不满,不断到矿上闹事。至于往报社打电话所谓的“反映情况”,纯属无事生非,颠倒黑白。我那时口瞪口呆,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幼稚。

  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事实才是第一位的,在新闻事实面前,个人的主观感情只会降低你评判是非的能力。

  四,实践中锻炼——在事件中成长

  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实习期间,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几件事让我对新闻工作业务有了新的认识,可谓是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一)八柳树村选举事件

  2010年4月1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刊登了新乡记者站某记者的文章《八柳树村村民盼选举》,具体记述了新乡县八柳树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几位侯选人因村内利益关系均未达到法定票数,导致选举失败的事件,同时指出了该村在选举中所暴露出的的一系列问题。

  没想到在文章刊出的第二天下午,大约有二十余人气势汹汹的来到办公室,口口声声说要扒那篇文章作者的皮。当时已经是下班时间,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人在加班,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的我当时就蒙了。来人很不客气,我还没开口就自己在沙发上坐下了,有几个人还开始翻办公桌上的文件。我镇定了一下,鼓起勇气问他们有什么事儿,一群人开始七嘴八舌地向我嚷嚷,说因为这篇失实报道,村里本来几千万的招商引资项目也黄了,要报社赔偿损失。我连忙劝住他们,让他们不要一起嚷,选一个代表出来有话慢慢说,然后又问他们文章到底失实在哪儿,如果真有失实的地方我们会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其中一人火冒万丈地把报纸往桌子上一拍:“全部失实!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没用,我们要求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一副不讲理的样子。

  我再一次不知所措,心慌意乱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