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心备课的过程是我们新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积累的过程,而这同时也恰恰显示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光辉之处。
精心准备之后就是师生一堂共同演绎的阶段了。即教学过程。目前为止,我总结了几点个人教学反思。
一是课堂问题设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析疑解惑的过程。问题设置宜精不宜多宜具体不宜抽象。我本人有个提问的习惯语,“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等都是比较粗糙的问题,弊病在于太广太泛,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类问题可以具体化为“这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说呢”等等。同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足够“响亮“。即文雅又响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如何精心运用修辞手法时举了高考满分作文例子,“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中,巧妙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对于如此精美的句子很感兴趣,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二是引导语的设置。解惑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引导语,那么,引导语既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结合文本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比如说,在讲解《拣麦穗》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时,经过与指导老师的多次讨论,我决定先从其表面特性下手,我说到,“冬日时节,小火柿子依然高挂枝头,原文里说到,它没被风刮下来,被雨打下来,被雪压下来。可见,它有什么特性呢?”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联系到小火柿子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其象征意义应该与顽强的生命力有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灵活的学生便会调动自身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最后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课前热身设置。课前十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环节。而能否调动学生整节课的积极性和兴奋度也往往在这十分钟体现出来。刚刚开始上课时,我并没能很好地处理,很多时候十分钟就在我泛泛而谈中偷偷溜走了。观察了很多其他资深老师的教法,我发现,他们或在这阶段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或直击课题,设问求答;或幽默调侃,以兴趣性制胜等等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鼓励学生进行探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过程是持久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实习暂时结束了但是真正的教学已经酝酿着,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期待有朝一日,征服三尺讲台。
重头戏之二: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前,我构思着各种班级理念,期待接手班级时能够大鹏展翅一飞冲天。但事实上发现,我的理念没有冲天,反而重重地跌落一地。这并不是我的理念不切实际而是实际上的高一九班(实习所带班级)并不需要这样的理念,如“和谐家园”“创新团体”“兴趣小组”等。清中最为人性化的是注重升学率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兴趣班竞赛班街舞班等等。所以小小实习老师的一些天真的构思就这样被宣布夭折了。但是,没有关系,跟着班主任指导老师,亦步亦趋地,我摸索到几个关键词:平等、个性、民主。
关于平等。我喜欢没有距离没有束缚的师生对话。同时,我也坚信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零距离对话中获得尊严。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试图寻求一种高贵的品质,“教师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会以高深莫测的姿态凛然不可侵犯地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这也引起我的个中思考,是不是一定要通过这种距离感来获得教师高贵的尊严,这是尊严吗?这是引起学生敬畏的威严而不是敬重的尊严。李镇西总结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尝试走进学生,跟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平等的关系中获得学生油然而生的教师尊严。短短地一个多月,我并没有很多大作为,但我最问心无愧地是,发自肺腑地关爱9班的每一位学生。而每位学生也真诚地回报着,把我当成高一九班的一份子。班里男生在班级篮球比赛中受伤了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关心和问候;班里女生有时候有些情绪上的小波动我也会细心地留意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谈话辅导;而这种关爱,不是老师居高临下地“感情恩赐”,也不是做做样子的“体察入微”,更不是为了故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进行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的真诚和平等的感情。更为凑巧的是,我本身就是一个童心满满的人。我喜欢跟学生玩到一块,课后跟他们一起聊聊天听听歌,也听听他们的牢骚,学生们在写给我的纪念册中写到:我们觉得,与其以老师称呼“您”,不如以姐姐称呼“你”,你关心我们就像一位好姐姐好朋友般的关心。看完之后,我满心感动。班里的同学或者是我上过课的同学,遇到我,总是很自然地打招呼,或是“mis纯,或是纯姐,或是方老师”等等称呼,有时匆匆跑过还忘不了说一声“hello”.我很喜欢也很满足于这种平等自由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