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之路
学校将我们13个人分成了两个年级授课,其中高一为物理、生物、政治和英语专业的7人,高二为语文、化学和历史专业的6人。
1. 做好预备姿势——听课、评课
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二天下午,学校安排了我们与各位指导老师的见面会,给实习老师提出了实习计划和相关要求。接着,实习的第三天到了,见习开始了……
9月17日,实习学校开学第三周的星期一早晨,学校升旗典礼结束之后,各个学科的实习老师都开始忙碌起来了。就在这一天开始,全体实习老师都坚持认真听课、虚心请教,听指导老师的课,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听队友的课,直到我们的实习旅途到达了阶段的终点。粗略估计,每人平均每周听6节课,初开国庆一周,则平均每人共听36节课,13个实习老师总共也听了450节左右的课了。在听课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详略,如何设置课堂的步骤和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如何控制课堂节奏,如何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调节课堂气氛,如何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展迁移等等。通过听课,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等。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亮点都能在我们的思维中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通过广泛的听课,我们见识了许多不同的教学风格,大学中学到的教学理论也慢慢地找到了实践的依托,我们也将把自己听课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
课后,我们跟老师、队友一起评课。启恩中学的老师非常的热心,总会把他们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们。例如高一年级的李主任,面对初出茅庐的我们,他总是和蔼地笑着,丝毫没有半点架子,常常建议我们多听课,并鼓励我们大胆地创新,不要只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里。
2. 旅途开始之初——备课、试讲
国庆之前我们一边听课一边备课,也有试讲。看到一个个优秀的在职教师在教室里的一
次次精彩的课堂,我们深感差距所在;面对一名名上进的纯真学生在教室里的那一个个求知的问题,我们倍感责任所在。正是这差距,正是这责任,催促我们在真正站上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即将到来的真实的课堂,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就连中秋、国庆长假我们也在认真地准备着。
备课,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也不只有我们在奋斗。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是在所难免的,倘若只有一个人在备课,则往往可能马虎了事。但是我们还有队友,正是队友的存在,使得讨论成为了可能,使得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另外,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年级学科小组,学科小组每个星期都会开一次教研会议。在这会议当中,我们能够参与集体备课,我们能够对学科的教学进度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时,我们也在教研会议上开展了说课,这对我们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说课之后,我们往往能够得到与会老师珍贵的点评。
我们学会了挤时间,随身带着备课资料,闲下来时可以马上备课;我们学会了资源共享,同专业的队友一起分享备课的心得和搜集资料;我们学会了刻苦,压缩休息时间来备课;我们互相学习,队伍内部定期开展试讲、说课活动,给彼此提出建议。因为压力,我们有了动力,后来发现我们的备课效率提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