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我的指导老师是跑的是政治口。因此,我能够有幸跟随老师参加了许多省级会议,也有幸进到山东省政府办公地点采访,面见采访了所谓“厅级干部”,走访过许多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以不同的姿态和方式与不同的人交流。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诸如待人接物、交流、说话的技巧等,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更是很有必要,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掌握的还有很多。
去外地出差的时候,我们被当地工作人员接待,一共十多个人,并不算高级也不奢华,当时齐鲁晚报的记者x静和我是一前一后进去的,当时只剩下两个位置,一个是主陪左手边的次宾位置,和副陪左手边的四宾位置,随行的纪检委人员指着次宾的位置对我说大众日报坐在这里。我嬉笑了一下,对郭静说“静姐你是前辈,你坐这个,我坐在那边”,她对着我笑了笑,说了声“谢谢廷廷”。吃饭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听大家聊天,聊天内容涉猎到新闻、公务员、待人接物等内容。如果是我了解的东西我也会“装模做样”的跟大家共享观点。当地的一个于书记好似夸我地说,“小房一点不怯场,一般刚从校园里出来的应该很腼腆,你倒很开朗,有对象了没…”整个饭局一个多小时,周围全是陌生的人,很高兴自己能插上话,能跟大家轻松聊天,大概是我脸皮厚了点。
四个月的实习可以用三个数字总结:“一个理想”、“两个关系”、“三种交流”。
“一个理想”便是自己的新闻理想,是自己对新闻的热爱。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只能拿XX元底薪的情况下继续做调查报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怀揣新闻理想从事记者工作。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那些有着新闻理想的后辈都不愿踏入新闻的领地,那这个行业由谁来坚守?所以,我很愿意做这个“无冕之王”。“两个关系”是努力和幸运的关系、选择新闻专业和坚守新闻理想的关系。实习让我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人不能只是坐着等待,幸运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实习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越豁得出去,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大一的时候我们充满着对新闻的热情,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座右铭,大二的时候,一部分同学觉得尽管新闻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愿意以记者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锻炼能力积累人脉再转行;大三了,很多同学连先当记者的想法也没有了。经过实习,我想我还是愿意做这个“无冕之王”。“三个交流”指的是在实习期间与自己同事同行的交流和与自己采访对象的交流以及自己和自己的交流。前者教给我们的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第二种是对我们新闻专业新闻采访的技能。最后一种便是自己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这三种都可以简单地概括,就是“讲究分寸并豁得出去”。
四个月的实习,我对新闻了解的也更深刻一些。如果没有实习,我们大概永远也不懂得怎样把采访课上学到的采访技巧实际运用,我们也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主观真实”、什么叫“客观真实”,为什么“真实”容易做到,但“客观”却难以达到,如果没有实习,我们无法知道老师永远也不会告诉我们的社会上、新闻界的“潜规则”,总之,如果没有实习,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就无法掌握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