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测量实习小结

  通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工作,我熟悉了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知道了如何避免测量的数据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要作到:(1)要选择精度高的测量仪器。(2)提高自己的测量水平。(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艰难的外业工作使我明白了野外测量工作你不仅仅需要过硬的测量知识与本领,还需要有个好身体来应付这艰苦的工作,但更需要一种不怕苦坚持到底的精神。

  三、旧线的调查

  地质调查的内容很多,调查涵洞沿线的土的组成、岩体的形态等内容。走在老线路上,看到了许多平时都没有注意的东西。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老线的路面情况,路面虽然是用沥青铺筑而成的,但已是满目疮痍。可能是以前的沥青材料性能比较差的缘故,这里的路面出现了裂纹,有横向、纵向、网状的。还有车辙,千奇百怪的小坑,在有一小段的路上我发现沥青居然会黏在我鞋底。对我个人而言当然是喜欢现在的沥青路面,毕竟它有良好的性能,比如: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一定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不扬尘,汽车行驶更平稳噪声低等特点。沥青路面往往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这次修的二级路用的值混凝土路面毕竟沥青路面比较贵。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路面材料一定越来越好,行车一定会更安全。

  老路在道路线形的确有些不妥,有些明显的过弯,所以我看到新的线形弯道处设计的更加平缓。有一个路段的上下坡,坡顶处视野很狭窄看的不远,这个纵坡设计应该要重新设计。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并不多,想必这也是只修两车道的原因吧。对老路上的边坡了解的不多,只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岩质边坡是成90°的。看来回去得补补这方面的知识才行啊。

  我觉得地质调查中最难以理解的是技术员对土组成的判断,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判断硬土占百分之几,卵石占百分之几,软土占百分之几等等。更不要说那岩体的性状、走向。要了解这些需要必定需要丰富的经验。

  涵洞及桥梁的调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也使我见到了不少类型的涵洞。涵洞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和钢筋砼涵。按涵洞断面形式可分为管涵、板涵、箱涵、拱涵。调查中我发现管涵直径有60cm和80cm两种,这类涵洞相对较少。比较常见的是进口为阴井,出口为八字形的涵洞。我们需要记录涵洞所在的里程桩号,尺寸等要素。记录方式如:  k13+222,净1.4*1.3,水泥盖板,利用,左进右出,进口一字,出口一字接水渠。桥梁要记录其所在的桩号,还有离路中线左右扣除人行道的宽度,发现这里的桥并不长多为简支梁桥或拱桥并且桥梁限重才10吨左右。涵洞跟桥梁不符合二级道路规定的都需要重新修造。我觉得最为特别的应当是虹吸管。当技术员问我虹吸管的原理时,我也没有很好的打出来。这使我感觉到自己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扎实,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并联系到实际中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