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完成了从父母的“拖油瓶”向家庭的支持者的转变。我来自四川农村,父母靠几亩土地和外出打工的收益来支付我读书的高昂费用。虽然父母之爱是无私、高贵、不计回报的,但是我必须认识到,在过去的23年里我给他们增加的负担。父亲头发里夹杂的白雪和母亲脸上不符年龄的皱纹是对我的警示,也是对我的鞭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益于家庭的人。当母亲穿上我买的新衣,当父亲开始同我商量家事时,我意识到我已经可以为他们分担一些事情了。这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荣誉感,在学生时代我从来没有体会过。
另外,“为人处事”成为了我急需掌握的必备技能。安全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人做工作。在单位,我要为领导分忧,完成安排的工作,确保施工现场不出事,无论是人身伤害,还是设备损毁,任何隐患都必须扼制;在业主企业,我要应对安全主管部门的检查;在施工第一线,我还要与工人打交道,为他们安排安全培训,督促他们落实安全措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说话才能让人不反感,怎样做事才能让人乐于接受就变得尤为重要。有技巧的、恰当的为人和处事,能让工作变得顺利并且成效显著,否则则会举步维艰。在这一点我的体会是:回答领导的问询应实事求是,不要阳奉阴违;面对业主的刁难应谦和有理,不要盲目争执;指导工人安全作业时则应融入他们,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身份与他们交流,这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那么我们的安全活动就容易开展。
XX年8月中旬我来到上海分公司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就被分到了赛科项目部。赛科全称“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由bp、中石化以及上海石化共同出资组建。当时我们承接的项目是新建一个5万立石脑油储罐,以及苯乙烯装置的长期维护。时当盛夏,正值上海最热的时候,5万立储罐现场的工作气氛却比气温还要高。所有人都衣衫尽湿,挥汗如雨。我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展开了我的安全工作历程。
从组织新员工入场培训,到日常安全检查,到建立各种台帐,到召开安全例会;从最初开会时的不擅言辞到现在的有的放矢;从不知所措到井井有条,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明确了要达成的目标。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经济学”,在工作中几乎没有用到,而 “压力容器”、“通风除尘”这些学问也因其针对性强、可操作性低,在实际施工建设中的使用空间不大。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当理论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的时候,应该怎样来创造联系的条件。事实上,我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如吊装、脚手架的问题,我大学的专业课里并没有涉及。由此我意识到,搞工作就是第二次上大学,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就是我要掌握的新的专业课。
不同的是,这个大学不止不用交学费,还能领工资。
过去的一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赛科项目部度过的。通过与赛科人的交流与学习,我认识到这个企业实实在在地把安全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安全不再只是安全部门的职责;这里的每一个人,大到总经理,小到操作工,都践行着他们对于生命的承诺。作为项目承包商的安全员,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实在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三勤”。一是“嘴勤”——不遗余力地宣传安全、督促安全,通过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规章制度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二是“脚勤”——安全的业绩来自现场,现场不出事就是安全的本质追求,这就要求我勤跑现场,而不是在办公室当睁眼瞎;三是“眼勤”——我们的施工现场,乍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很多危险都埋伏在作业环节当中,需要我们睁大眼睛仔细排查,如果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势必会遗留隐患,甚至酿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