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网狮园的美人靠上惬意的欣赏周围的美景,亲切质朴,尺度虽小而不觉拥挤.感觉其内叠山造屋,移花栽木均是一个整体,放到别的地方嫌小,唯在此处正好,处处透露出一种小园典范。
五.留园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留园几易其主,占地两公顷,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取胜,以建筑群划分空间,厅堂建筑宏敞华丽,庭院造景富有变化,尤以花石著称.留园是我们苏州之行的最后一站。
留园有两条环水参观的精妙路线,一条自入口经绿阴、明瑟楼、涵碧山房,到闻木樨香轩、可亭,另一条自入口到曲溪楼、濠濮亭,到五峰仙馆。入口处是典型的欲扬先抑,柳暗花明的手法。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漏窗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筑中常作为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移步换景”之妙。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夏天遮阳,雨日挡雨;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闻木樨香轩”。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小石桥沿石径前行,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就是可亭。从可亭往南看,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过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和东侧的小方亭濠濮亭便到了五峰仙馆,其东西开有漏窗作为东部的主要建筑,起到了沟通东西的过渡作用,其前面的小院里置有假山,可直接上到二层,十分巧妙。
往东由五峰仙馆前行,便到了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丑”五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宋徽宗“花石纲”中的遗物。其据建筑物的距离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十分恰当,既不会对人产生压迫感,又没有显得后退从而失去观赏的亲切感,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此处已是东部繁杂密集的楼群,亦是留园的精华所在。
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