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的提出纵观小学品生的教材内容,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

“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

2019-09-30

  方案 及结题报告 - 心语 - 心语" alt="“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 - 心语 - 心语" src=>

  一、    课题的提出

  纵观小学品生的教材内容,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且又源于少年儿童现实生活,是少年儿童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有着“小、近、实、趣”的内容特点,是学生“可信、可学、可做”,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品德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教师以为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于是,有的采取语文化的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照图讲图,说文解字,有的仅仅围绕课题对学生纯碎性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有的干脆依样画葫芦的照本宣读,画画答案,敷衍塞责等等。如此以来,无法渗透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知、情、意、行”要素的统一性的学科内在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品生课成为真正的活动型课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内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成长或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单纯的外部环境,也不在于单纯的主体内部。而在于主体与其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学生才能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因此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正是在活动中,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合作等品质。要想使学生德育水平真正提高,必须重视活动型德育课程的教学,基于这些,我校决定从现在开始进行“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         课题的涵义

  活动型课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种以品生为依托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面向新世纪的挑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         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品生教学活动中活动性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性)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自主性)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能力、态度、行为培养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实践性)

  四、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操作

  1.     活动型课程的研究主要内容

  (1) 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品生教材采用大量的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片,为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都来到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真实就是生活的再现。

  (2) 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生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     操作过程

  (一)      活动课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活动课的设置必须从教育的需要出发,一切有利于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整个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和思想性。在组织工作中,一定要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使活动课真正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活动。品生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而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二)      活动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儿童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爱好多变,富于幻想。小学品生课正是抓住儿童的这些特点,既有美丽的图片,还有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形式多样的问题,因而活动课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才能适应这种情况,才吸引学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