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子模式“五步教学法”实施方案

2018-11-10

  5、陶行知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1)、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5)、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导入。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课堂为求知的乐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有效的问题情境没有那么神秘,有时三言两语的情境描述、几句简短的问话或提问,也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或者从预习入手,复习旧知入手,实物演示入手,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导入新知。对于数学课来说,复习旧知是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导入新知。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迈向发明创造的必由之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操作建议:

  本环节是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不一定有华丽的辞藻。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

  (二)提出问题,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的出示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心中有数。本环节是在复习情境中自然呈现的环节。对于目标的出示时机,可以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可以是新授课之前,可以是新授课内容之后。

  操作建议:

  运用电子白板出示情境图(或用挂图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领对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并口述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本环节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2分钟之内。

  (三)师生协作,探究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

  操作建议:

  本环节教师要根据自己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难易程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导学案为线索和依据,展开小组内交流,主要是交流在预习或自主学习时不明白或者掌握不准的内容。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搜集学生做题的错例,为下面的展示活动做好准备。本环节教师也可以自己和学生充分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搜集整理,为下面的矫正解惑做好准备。

  本环节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四)矫正解惑,展示提升。

  教师搜集整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集体给予解惑矫正。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

  操作建议:

  教师给各小组分配展示任务。小组根据展示任务,学生板书展示内容,其他小组对于学生讲解不清楚、讲解有错时进行质疑,或者补充不同的方法。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教师要认真组织,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切实注重实效。课堂上学生发言不要举手,不用请示,学生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也可以对讲解的问题提出质疑、辩论、补充和评价。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对于方法的提升、解题规律的总结、概念的完善要进行小结,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要把在交流环节搜集的错例呈现出来,供学生辨析,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同时可以防止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