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2023-04-08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1

  41、微笑是一种境界,微笑是一种态度,更是人生最好的名片。

  42、消除偏见歧视,关注精神健康。

  43、消除歧视,增进和谐,共享健康。

  44、心健康,身和谐。

  45、心理沟通(疏导)多一分,健康保障多十分。

  46、心理健康你我他,和谐幸福千万家。

  47、心理危机早干预,精神卫生共呵护。

  48、心连心的沟通,手牵手的关爱。

  49、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50、营造宽松生存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51、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52、用心关注精神疾病,用心呵护心理健康。

  53、赞扬鼓励,快乐成长。

  54、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55、争创精神文明,建立美好家园。

  56、重视精神卫生,建设和谐社会。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2

  21、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2、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3、精神健康,用爱担当。

  24、精神健康共促进,消除歧视是关键。

  25、精神卫生关系大,关注惠及千万家。

  26、精神卫生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27、精神卫生人人出力,健康心理个个受益。

  28、精神卫生手拉手,和谐家园心连心。

  29、精神卫生系万家,健康和谐你我他。

  30、精神卫生一小步,健康人生一大步。

  31、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活动,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32、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33、宽容理解博爱,追求理想。

  34、理解关爱,邻里和谐。

  35、理解关爱呵护,人人享有健康。

  36、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关爱大众心理健康。

  37、牵手心理健康,相约幸福生活。

  38、人人关注精神卫生,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39、坦诚互信,惬意工作。

  40、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3

  1、倡导心理保健,共筑精神乐园。

  2、促进精神健康,社会人人有责。

  3、打开心窗,畅享阳光。

  4、打开心窗,共享健康。

  5、抚平心灵创伤,重享美丽人生。

  6、搞好精神卫生,你我携手同行。

  7、搞好精神卫生,提高幸福指数。

  8、搞好精神卫生工作——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9、给心灵一份呵护,让生命无限美好。

  10、给心灵一片天空,让精神沐浴阳光。

  11、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12、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共创幸福和谐家园。

  13、关爱精神卫生,共建和谐家园。

  14、关爱精神卫生,健康生活加分。

  15、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16、关注精神卫生,倡导健康人生。

  17、关注心理健康,共享生命阳光。

  18、呵护美丽心灵,拥抱健康人生。

  19、家庭是幸福的港湾,是社会基本的单元。

  20、健康精神卫生,幸福精彩人生。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4

  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1、健康(health)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3、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4、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5、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6、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7、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8、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9、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10、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11、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消除偏见 共同关注精神卫生

  一、20xx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精神卫生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促进心理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宣传口号:儿童青少年:赞扬鼓励 快乐成长。

  职业人群:坦诚互信 惬意工作。

  社区居民:理解关爱 邻里和谐。

  三、精神卫生问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四、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10大类为:

  1.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1、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

  2、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3、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4、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5、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6、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7、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

  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8、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9、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10、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11、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12、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5

  承担共同责任 促进精神健康

  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国当前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广大群众逐步适应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逐步增加,大众寻求心理帮助的愿望日益迫切。同时,因重性精神疾病有可能导致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损害,甚至发生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和谐稳定,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提高全民精神健康水平。

  ☆维护精神健康关键在个人。维护精神健康从自我做起,创造关爱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了解预防精神疾病常识;要主动关心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心理状况,帮助排解心理问题。必要时,劝其到医院及早咨询和检查;要尊重、关心和帮助身边的精神疾病患者,做到不歧视,不排斥。精神疾病患者要主动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患者的家庭要履行好照料和监护患者的责任,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不得遗弃患者。

  ☆社会动员构筑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构建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营造心理支持氛围,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疏导调节个人在成长、学习、就业、婚姻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处理

  日常心理冲突和困扰,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灾难带来的心理影响,维护精神健康。心理服务专业机构是网络建设的中坚支柱,学校、单位、社区、医院是承载网络的主要场所。

  ☆部门协作共同防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患者的基本生活、医疗、学习和劳动权益,是维护和促进民生的生动体现。防治精神疾病,不仅限于医疗服务工作,更是涉及国家政 治、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人权保障、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复杂。只有多部门协作,共商对策,共担责任,才能全面实现对患者的救治与救助、康复与服务。

  ☆政府领导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推进精神卫生立法及其贯彻实施。要大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落实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为患者提供平等的学习、就业机会,切实维护群众精神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 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

  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 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 方法。

  ☆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 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 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

  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 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6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 为,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

  血脂、脑外伤等)、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

  ☆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 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 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能力。

  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 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 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

  ☆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 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

  ☆ 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 ☆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 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口号:为心理健康投资! 20xx年全国精神卫生日:关注老年人的 精神健康问题

  20xx年精神卫生日重点关注老人。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主题宣传活动将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

  20xx年精神卫生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卫生部8月29日发出通知,明确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社会老龄化应当重视精神疾病危害。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其中主要为老年

  期痴呆和抑郁症。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北京市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4%。

  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结合医改的具体措施,宣传国家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及取得的成绩,向老年人及其家属和陪护人员普及老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老年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处理能力;举办医院开放日、康复期患者生活和技能竞赛、组织咨询义诊、入户为居家老年患者提供服务等活动,让公众走近精神疾病患者、了解精神病医院服务内容,逐步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世界精神卫生日标语 篇6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今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日前,南苑一小举办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活动,此次的活动的主题为:“孝敬长辈 关爱老人”,活动强调让同学们学会关爱家中长辈、关爱老年人,为老人们做些好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选取了适合本主题的一些小故事,通过广播将这些小故事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对自己承担共同责任有了了解。整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让心理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南苑一小关爱教育更加深入。

  时间:20xx-10-10

  地点:学校

  上报人:王婧

  负责人联系方式:138102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