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2023-07-27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

  小雪三候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小雪的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

  一候虹藏不见,虹为彩虹,也可以理解为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小雪节气,降水的形式逐渐从雨变为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没有了彩虹。

  二候天腾地降,这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沉,阴阳不再相交,天地间自然一片死寂。

  三候闭塞成冬,阴阳相隔,万物沉寂。如果说立冬意味着进入了冬天的门槛,那么小雪可以说意味着冬天正式到来了。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难熬得多,天地间不见鸟兽,人们在播种完最后一茬冬小麦之后,也纷纷躲在屋里开始过冬了。所谓“闭塞成冬”,正是此意。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2

  公式:“小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有公式(限东八时区)(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36,20世纪=23.08。

  举例说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时值小雪,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3

  小雪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多吃叶酸食物防抑郁

  小雪节气是冬季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及水果等富含有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苏打饼干改善心情,虽然效果慢一点,但更合乎健康原则,还有助于御寒;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类似化学“信使”,能将信号传送到大脑的神经末梢,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乐。

  防寒保暖要做好

  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受风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冬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干燥季节,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必要时可用加湿器,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多喝水防内热产生

  多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此外清晨饮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小雪节气多喝水也可防内热产生,缓解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燥等不适。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

  早睡晚起 睡前泡脚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每晚用热水泡脚,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并就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想健康 多喝汤

  冬季进补正是时候,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汤补可谓是“食补之首”。

  勤运动 不懒惰

  有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动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这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缺乏阳光照射,会致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对室外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预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积极运动,强健体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4

  小雪节气气候特点

  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飘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降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会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气温比入冬阶段低,是不争的事实。

  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冬季,到了小雪节气,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也将陆续进入冬季。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降水逐渐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此时南方的降雨还是相对较多,虽然这些地区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时的天气却是潮湿而阴冷,让初到南方的北方人感到极其不适应。北方的冬天气温虽然经常在零度以下,且通常伴随着呼啸的狂风,可即便气温再低,只要看到太阳,就像倾刻间触到暖意,北方冬天的阳光殷实而透彻,屋里还有着舒适的暖气,不管外面多么天寒地冻、风吹雪飘,屋里总是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5

  小雪节气的含义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6

  什么是冬至?为什么会有冬至?

  施耐德在接受CBS新闻采访时表示:“地轴相对于其轨道倾斜了23.5度,12月21日,地球将处于其轨道上北极与太阳最大距离倾斜的那一点。”“这在北极造成的影响在那天地球自转的时候完全是黑暗的。”

  对于我们北半球的人来说,这是白昼最短的一天——少于12个小时——也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对于我们北半球的人来说,这是冬天,而南半球的人则把它当作白昼最长的夏至。

  冬至是什么时候?

  对于不同时区的人来说,冬至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据美国气象频道(WeatherChannel)报道,这种天气通常发生在12月21日或22日左右,不过也有少数情况下可能早于12月20日,也可能晚于12月23日。

  这是因为我们的历法与太阳年并不完全一致。

  施耐德写道:“地球绕太阳公转大约需要365又1/4天。明年的冬至时间将推迟6个小时,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23,20__年的冬至时间将是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1:19,所以对于居住在波多黎各等东部时区的人来说,冬至的日期将是22日。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吗?

  冬至通常不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Service)报道,实际上,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和最冷的平均气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施耐德说:“最冷的时候通常是一两个月后,因为即使太阳能加热量开始增加,也不足以逆转降温。”“这种效应被称为‘季节滞后’,类似于你在做饭时调低温度——锅里的温度不会马上降到最低。”

  冬至那天的阴影会变长吗?

  对于我们北半球的人来说,周四中午的阴影将是最长的,因为太阳不会在天空中升起那么高。你离北极越近,阴影就会越长(白天也会越短)。

  为什么最早的日落不在最短的一天出现?

  冬至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有一个早日落。最早日落的确切日期取决于你所在的纬度,所以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中国古人把冬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部分。许多人用“双九”图来计算春天的天数,或者记录天气,或者每天写一个笔画。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7

  冷知识一:起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本命:姬旦···),以土圭法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岁首。

  翻译成人话,就是周公旦在地上立了一根杆子,把这根杆子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那天,也就是大约冬至日那天,定为新一年的开始。以冬至为岁首的习俗从周朝一直持续到秦,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因此,“冬至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概念,冬至则起源于周。

  冷知识二:冬至=小年?

  因为前人曾将冬至日当做新年的开始,所以冬至也有被称为小年的说法。但是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我们最常说的小年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节这一天,而非公历12月22日。

  冷知识三:不完全向饮食辟谣

  作为一个北的很彻底的北方人,小编很负责任的讲,北方人冬至确实是吃饺子的,但是混沌基本没有谁会特意在冬至这一天吃。依稀记得在学校时,每到冬至,孩子们热情到附近的某某快餐连锁饺子店老板哭着求下班···

  而山东人喝羊肉汤的说法,身后土生土长的山东小姐姐表示她并不知情。

  另一位总哭着解释自己不吃狗肉的广西小姐姐透露,冬至这一天她们在家乡会吃鸡···

  冷知识四:历史的今天

  1970年冬至,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华北会议

  1971年冬至,孟加拉共和国建立。

  1972年冬至,中国与新西兰建交。

  另外,老干部靳东比尚雯婕大6岁,周华健比靳东大了16岁,而他们三个人都在冬至这天过生日。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8

  冬至饮食文化

  吃水饺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饮食文化。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一种常见民俗。

  吃坚果

  当隆冬来临时,重要的运动开始下降和平静下来。在这个时期,吃适量的坚果,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对身体有好处。

  吃馄饨

  在江苏苏州,人们习惯在仲冬吃馄饨。据传说,在2500年前的冬至宴会上,吴王厌恶各种昂贵的食物,想吃点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时,美丽的西施来到厨房做“馄饨”来实现国王的愿望。他吃了很多东西,非常喜欢那里的食物。为了纪念西施,苏州人把馄饨作为庆祝西施节的官方食物。

  吃汤圆

  在上海等地,人们吃汤圆,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饺子球,用来庆祝冬至。

  吃羊肉粉汤

  在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人们把仲冬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习惯喝羊肉和粉丝汤,吃汤里的饺子。他们给这种仲冬汤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大脑”,然后和邻居们一起分享。

  吃年糕

  冬至期间,杭州居民传统上吃年糕。在过去,在冬至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做月饼来祭祖或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吃红豆糯米饭

  在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红豆糯米饭,驱赶鬼魂和其他邪恶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9

  中秋的传说

  1.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嫦娥知道此事后,成仙心切,有一天趁着后羿不注意,偷来吃下了不死药,变化为仙人,然后就飞到月宫。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仙。

  2.吴刚伐桂

  传说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因此他始终砍不倒这棵树。炎帝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3.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青蛙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0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1.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2.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3.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1

  中秋节传统习惯

  中秋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也就是祭月。古时候,在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既然是中秋节,适合月亮有关的节日,所以中秋节的赏月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很多地方边赏月边吃月饼俨然成为了一种习俗。而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中秋节一般在这个时候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因此中秋节也有团圆节的别称。

  另外中秋节也有赏灯的习俗,但是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家庭内部的小灯会,和元宵节的赏灯会自是没法比。当然,元宵节中的猜谜等活动在中秋节中也比较常见。

  另外,还有追月、扎灯笼等活动,很多都是我国人民在中秋节形成的风俗。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2

  中秋的习俗

  1.中秋赏月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2.燃灯

  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4.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5.舞火龙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3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

  冬至起居知识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冬至运动知识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至饮食知识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情绪知识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天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

  情绪低落时,不妨做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尽量与人接触,这样可以将忧郁减到最低程度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4

  冬至(英语:bai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du“贺冬”,zhi华夏二十四dao节气之一专、八大天象属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5

  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尽管中秋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远吗,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不过其实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在汉代“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

  而中秋节被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则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比如唐朝时期的大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玉阶生白露,bai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等。

  当然,越接近于现代,对于中秋节这个节日也就越看重,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也是借月亮抒情。

  在明清时期则是将中秋节定位全国性的重要节日之一,此时中秋节在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等等。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识 篇16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__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