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2025-08-13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清明》诗,流传至今,成了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每到清明来临之际,都会被无数人朗诵吟咏。其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一千多年后,成了清明期间最深入人心的天气标签。

  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呢?它有没有科学依据?虽然民间有各种说法,但气象专家解释说,从专业角度讲,“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有科学依据的。

  众所周知,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中国传统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

  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意。这时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时节,正是寒冷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这时,来自西伯利亚、长期霸占江南的冷空气开始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其二,在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其三,清明前后,地球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虽然它预示着天气回暖、花红柳绿,却也常常“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如果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就叫“泼火雨”,也就是“清明雨”。杜牧所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2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3

  清明节这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姑姑一起到奶奶的坟前扫墓。这天,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暖暖的春风轻轻地从我的小脸上吹过。

  一路上,看到田野里那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正在争春怒放;“嗡、嗡、嗡”,辛勤的小蜜蜂的在花丛中忙来忙去。小河边,一棵棵柳树的枝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刚长出的翠绿翠绿嫩芽,柳枝在春风里摇摆起她那婀娜的身姿,在流淌着的小河水“叮叮”“咚咚”的伴奏下,它跳起轻快的“迎春舞”。也有那粉红色的桃花正如痴如醉般在春风里摇晃着、微笑着。

  路边的野草,开着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一起在沐浴灿烂的阳光,并散发出一阵阵的芳香飘在我身边。我也特别高兴地摘了许多小花,编成个小花环,放在奶奶的坟前,这是我们对奶奶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