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1
1、表达哀思
无论是否相信有来生、来世、冥界、天堂,人人都会因亲人去世而悲伤惋惜,同时希望去世的亲人真有灵魂,在“阴间”生活幸福。人们对于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在清明节扫墓活动中宣泄出来,有利于身心健康。唐代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动形象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节缅怀先人、表达哀思的情景。
2、踏青赏景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山野翠绿。《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时节,外出扫墓,到大自然里走动走动,赏心悦目,是一次很好的春游锻炼活动。古人就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古时候,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每到“踏青”这一天,都市之人无论贫富,都要到郊外省坟、祭祖、踏青。有条件的文人雅士则“春郊驰马”,游乐赏景,韵诗作对。宋人欧阳修有词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阮郎归踏青》)。宋人吴惟信词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2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它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15度时交清明时节。清明是表示物候特征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唐代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时至清明,气候温和,万物生长,春暖花开,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而这个时节也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那天全国各地都有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常见的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旅游,然而远不止这些,荡秋千、放风筝、做青团子等等都是人们在清明期间要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节日的习俗,它们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清明节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3
“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关于清明节插柳,有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女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4
今年四月五号是清明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年的清明节,按我们乡下的习俗,每户人家都要去扫墓。大人们早就准备好了鸡、鸭、鱼、肉、酒、钱纸、蜡烛、鞭炮,满满装了一篮。我们顶着毛毛细雨出发了,走在泥泥的小路上,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鞭炮声,我放眼一看,只看见许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诚心祭拜自己的祖先。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姥姥,姥爷的坟前,爸爸妈妈下去把祭品一一摆上,点上蜡烛,烧上钱纸,口中念念有词,我想他们是在告慰自己的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
这时,使我想起了姥姥和姥爷他们生前最后的时光,还有辛勤的劳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您们安息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年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看您的。
清明节历史悠久,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的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我坐在车上,车缓缓地开,雨轻轻地下,草软软地摇,我想起了自己的祖祖。
风,吹了进来,那乡村的小屋忽隐忽现,一座座瓦房,却不见炊烟弥漫;一片片绿地,却不见花儿;一块块石头,却不见尖梭。风,为我擦泪,但我明显觉得湿漉漉的风带着湿漉漉的泪。草场上桃李争艳,玉兰立尖,丁香夺目,美至极致,我却没心思观花赏叶,祖祖,象在老房子门口等我!呃,没人?一簇樱花交错接枝于门口,似白云,无虑无忧;似棉花,暖和柔软;似绵羊,行走自如。我的思念,在我的心房,我的泪水,在我的心头。
“到了!”一句话打乱了我的思絮,走下车,提着祭品,慢慢走向墓前。点燃香烛,插在两旁,高举三香,跪下祭拜祖祖,管它满身泥泞,泪水和着雨水滴下墓前,我站了起来,拿了一把纸钱,丢进火里,我把想说的写在纸下,愿它带我的心去远方。“爷爷,这是你生前爱喝的白酒,我给你带来了。”爸爸取出一瓶白酒,洒了一半在地上,将剩下半瓶放在墓前,爸爸让我把墓前的烤鸡腿吃了,我却怎么也吃不下。“吃吧,孩子。”我隐约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我放下鸡腿随声而追,却只见树木成林。我吃了鸡腿,好吃的鸡腿变得苦涩,我嚼了半天也没有咽下,心里想着祖祖。我独自坐在祖祖生前推过的磨盘下,“吱吱,”磨盘转了,一个老人家在推!“祖祖!”我飞奔过去,一抱,啥也没有,祖祖呢?我哭了,哭得撕声竭力,爸爸妈妈赶了过来,抱着我的头,安慰我:“别哭了,孩子,人死了不能复生的,你别伤心了。”
我离开时,走在小路上,我觉得有人在看我,目光盯着我,我回头一看,啥也没有,一片荒凉之景……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6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7
一、并非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二、常规顺序不可反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三、何时拜山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四、孕妇避免扫墓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应用白色菊花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不过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8
4月5日是我国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清明节中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来害太子申生,申生自 杀。他的弟弟重耳流 亡出走。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重耳,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天重耳饿得晕过去,介子推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内煮熟了端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对和他流 亡出走的大臣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用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便纵火烧山,烧了很久,介子推不愿出来,被烧死了。晋文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时,拿出一条布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人们就有了清明节吃寒食、扫墓的习俗,清明节也流传了下来。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9
1.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
2.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闾门即事》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王禹俏《清明》
5.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6.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唐·戴叔伦《清明日送*芮二子还乡》
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8.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望洛城赠韩道士》
9.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