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扫墓现代诗词

2023-06-13

清明节的扫墓现代诗词 篇1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

  (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每颗游荡的孤魂

  我听到了

  你们在鬼嚎你们在狂笑

  所有声音和着风声,呜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黄土

  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

  还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字迹

  像把把锋励的剑

  刺向我的眼睛

  剖开我的泪腺

  于是

  毫无意义的泪滴

  润湿了我的唇齿——苦涩

  (四)

  他们都跪拜在那里

  尽管路是泥泞

  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

  他们依然如雕像般久久不愿离去

  香烛袅袅

  鞭炮轰鸣

  是为那些亡死的灵魂追悼魂灵吗?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双指

  挖开每一座坟墓

  让那些魂灵能透一透气

清明节的扫墓现代诗词 篇2

  高堂祖宗论前辈,

  清明扫墓祭祖碑。

  孤坟冰冷葬静土,

  丛岭荒山落墓坟。

  墓坟力碑辞世别,

  孤坟啼哭语无声。

  野草爬墓寻相思,

  松柏伴墓永相垂。

  秋寒雪霜单衣薄,

  三月清明墓生辉。

  先人远登座空山,

  观顾星月冷照坟。

  可怜祖先辞世别,

  功劳千秋不可灭。

  今日清明挂纸钱,

  沉痛哀思清明节。

清明节的扫墓现代诗词 篇3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