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2023-05-30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1

  4月5日是我国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清明节中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来害太子申生,申生自 杀。他的弟弟重耳流 亡出走。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重耳,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天重耳饿得晕过去,介子推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内煮熟了端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对和他流 亡出走的大臣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用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便纵火烧山,烧了很久,介子推不愿出来,被烧死了。晋文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时,拿出一条布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人们就有了清明节吃寒食、扫墓的习俗,清明节也流传了下来。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2

  今年四月五号是清明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年的清明节,按我们乡下的习俗,每户人家都要去扫墓。大人们早就准备好了鸡、鸭、鱼、肉、酒、钱纸、蜡烛、鞭炮,满满装了一篮。我们顶着毛毛细雨出发了,走在泥泥的小路上,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鞭炮声,我放眼一看,只看见许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诚心祭拜自己的祖先。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姥姥,姥爷的坟前,爸爸妈妈下去把祭品一一摆上,点上蜡烛,烧上钱纸,口中念念有词,我想他们是在告慰自己的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

  这时,使我想起了姥姥和姥爷他们生前最后的时光,还有辛勤的劳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您们安息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年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看您的。

  清明节历史悠久,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的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3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它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15度时交清明时节。清明是表示物候特征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唐代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时至清明,气候温和,万物生长,春暖花开,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而这个时节也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那天全国各地都有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常见的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旅游,然而远不止这些,荡秋千、放风筝、做青团子等等都是人们在清明期间要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节日的习俗,它们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清明节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我坐在车上,车缓缓地开,雨轻轻地下,草软软地摇,我想起了自己的祖祖。

  风,吹了进来,那乡村的小屋忽隐忽现,一座座瓦房,却不见炊烟弥漫;一片片绿地,却不见花儿;一块块石头,却不见尖梭。风,为我擦泪,但我明显觉得湿漉漉的风带着湿漉漉的泪。草场上桃李争艳,玉兰立尖,丁香夺目,美至极致,我却没心思观花赏叶,祖祖,象在老房子门口等我!呃,没人?一簇樱花交错接枝于门口,似白云,无虑无忧;似棉花,暖和柔软;似绵羊,行走自如。我的思念,在我的心房,我的泪水,在我的心头。

  “到了!”一句话打乱了我的思絮,走下车,提着祭品,慢慢走向墓前。点燃香烛,插在两旁,高举三香,跪下祭拜祖祖,管它满身泥泞,泪水和着雨水滴下墓前,我站了起来,拿了一把纸钱,丢进火里,我把想说的写在纸下,愿它带我的心去远方。“爷爷,这是你生前爱喝的白酒,我给你带来了。”爸爸取出一瓶白酒,洒了一半在地上,将剩下半瓶放在墓前,爸爸让我把墓前的烤鸡腿吃了,我却怎么也吃不下。“吃吧,孩子。”我隐约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我放下鸡腿随声而追,却只见树木成林。我吃了鸡腿,好吃的鸡腿变得苦涩,我嚼了半天也没有咽下,心里想着祖祖。我独自坐在祖祖生前推过的磨盘下,“吱吱,”磨盘转了,一个老人家在推!“祖祖!”我飞奔过去,一抱,啥也没有,祖祖呢?我哭了,哭得撕声竭力,爸爸妈妈赶了过来,抱着我的头,安慰我:“别哭了,孩子,人死了不能复生的,你别伤心了。”

  我离开时,走在小路上,我觉得有人在看我,目光盯着我,我回头一看,啥也没有,一片荒凉之景……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5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6

  1.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

  2.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闾门即事》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王禹俏《清明》

  5.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6.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唐·戴叔伦《清明日送*芮二子还乡》

  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8.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望洛城赠韩道士》

  9.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7

  1、不可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

  2、不可买鞋

  鞋与邪同音,所以在清明节这种阴气重的祭祀节日期间,是不宜买鞋的,若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如果有些朋友不慎在清明期间买鞋了,需用红纸把鞋子包好,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3、不可在墓地拍照

  大家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拍照,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4、不可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

  5、不可探视亲友

  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6、孕妇不能去祭拜

  清明节祭拜祖先心里面难免悲伤,有身孕的妇人忌去祭拜,是为了避免动胎气。另外,怀孕的的妇人本来身体就虚弱,而坟墓一般阴气较重,会容易碰到一些阴灵作怪之事。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8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5、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9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现在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味和素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在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花。

  2、一般来说,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 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3、当然扫墓也不必拘泥于此,可根据逝者的年龄和生前喜好,选择花卉种类,选择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可以的。具体的就因人而异了。

  4、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的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5、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6、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10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 篇11

  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