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材料的积累

2017-03-31

  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积累材料,抚案思索,生活就能为我们所用。搞创作是这样,写文章,写文件也是这样,没有生活就没有材料,没有材料便没有文章,没有文件,没有方针、政策。这对我们搞伏案工作的同志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从书本里集材   

  一个人的生活时空毕竟是有限的。亲身体验、调查采访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事事经历,还必须间接地从书籍档案、报纸杂志中搜集材料。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们的文章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因为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因为他们博览群书,从书本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之所以深得民心和获得成功,也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以及秘书人员有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因为他们有效地借鉴了历史档案资料。   

  当然,要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只识聚材之途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切实注意聚材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材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搞调查、记日记、剪报刊、做卡片、编索引等都是聚材的有效办法。至于态度,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看来,要获得大量的有用材料,确非一件易事。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秘书人员的经验表明,要真正积累好写作材料不仅要识途,而且要得法。同时,还必须注意下面三点:   

  一要吃得苦,持得久。聚材是点点滴滴、旷日持久的事,必须有吃得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就脚手并用,“高烧”一退便烟消云散。真正能占有丰富材料的人,应该具有“踏破铁鞋”的决心,“砂里掏金”的毅力,“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韧劲和“三顾茅芦”的精神。   

  二要记得勤,收得全。做到思全局,勤记录,常整理。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不仅要多思,而且要勤记。做到:眼勤多看,耳勤多听,腿勤多跑,手勤多记,脑勤多思。材料是有系统性的,记,不是只记一些破碎不全的事实,而是要记全,记系统,不仅要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过程,而且还要记当时自己心理引起的情绪和思考出来的道理。否则,时过境迁,自己就会忘记,使材料成为无用之材。   

  三要聚得多,聚得精。老舍说:“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即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正面的,反面的;面上的,点上的;直接的,间接的都要,所谓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分尊卑,质不分正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一百行字的文章,最少要有一千行字的材料,不然,就只能有什么就写什么,使文章失之浮浅。然而,收集材料不能精华糟粕兼收并蓄,聚材应聚有用之材,“要把浮材全部去掉”,要多而精。文章大家韩愈关于聚材的十六个字,正确处理了多与精的关系,他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聚收并篇,待用无遗。大意是说:收集材料时要求多,待到多时要整理,经过整理的材料,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