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关于过腊八节的作文 篇1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
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童男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初中关于过腊八节的作文 篇2
蓦然间,年关迫近,腊八节已到跟前。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就是腊八节,俗称“腊八”。据说腊八是祈求丰收和寄望吉祥的节日。
腊八节就要吃腊八粥,这是中国的传统,大概南北相差无几。
熬制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但为了配合“初八”日,应混合八样东西而煮食。
话虽如此,但也不一定非得八样东西混合才可,可多可少,无非图个意。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宽容与调适性。
任何缺乏包容和变通的文化注定不能长久。
据说吃腊八粥的意义在于驱寒充饥,祛疫迎祥。说来也是,凛凛寒冬吃一碗高营养高热量的腊八粥,身暖心也暖;同时,腊八过后就正式掀起了备年货、迎新春的序幕。
暂且不去管吃腊八粥这一习俗的起因究竟为哪般。依我看,腊八粥起码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思。
犹清楚的记得幼年时吃腊八粥的有趣情景——吃粥前,按照大人的叮嘱,必先去喂树,寓意着来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很朴实。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过腊八节已没什么讲究了,稀里糊涂不经意的就过了,没有把它特别当回事。这样子也不光我,如今国人除了中秋、清明、端午、春节,对其它传统节日都相当的淡漠了。
主要是这些年生活好起来、好太多了,过节了,大家通常去吃一顿大餐,狂吃海喝的,还有几人愿意将“腊八粥”这类蕴含传统文化深意的“廉价食品”放在心头!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隔阂愈来愈远,这令人无比的忧患。我们既要与时俱进,也要把根留住。
腊八到了,新春佳节触手可及。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快乐幸福!
初中关于过腊八节的作文 篇3
农历腊月初八,又到吃腊八粥的时候了,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腊八是过年的序幕,从这天开始,妈妈就会为过年做准备了,一直要忙到除夕。
在我们家里腊八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腊八粥,二是腌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将蒜剥皮后放入醋中,妈妈说这一天腌的蒜会变成碧绿色。很神奇,确实如此。多年来一直以为只有腊八这个节气才能把蒜腌绿,前段时间无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变绿了,才知道这大概是妈妈为了让我们剥蒜皮而编出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吧。腊八这天我们小孩子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挑豆子,将坏豆子及石子挑出来,这也是最开心的时刻花花绿绿地滩了一桌子,两个姐姐仔细检,我两手抓满豆子,满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们俩生气。现在挑豆子这项任务妈妈又交给了她的孙子辈,孙女要比他爸爸小时淘气多了。腊八粥里除了各式豆子外,还有红枣、葡萄干、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这种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软烂黏稠又要不粘锅,要用时用心的,妈妈熬出的腊八粥有一种特别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满楼飘香,我们都是一路闻着香味上楼的。妈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间美食家,上世纪70年代,物质普遍不太丰富,但我们家因有妈妈的粗粮精做,餐桌上总是有吃不尽的美味佳肴。
现在妈妈每年还熬腊八粥,因我在外地吃不上,她会把粥冻到冰箱里等过年回去给我吃。说实话跟过年的佳肴相比,粥算不上什么美味,但妈妈还是年年给我留着,我也会很有兴致地大吃几口,我知道只要这样妈妈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