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例《交换律》听课评析

  一、用数字介绍我们的班级:

  18+14=32(人)                14+18=32(人)

  12+20=32(人)                20+12=32(人)

  要求两个部分,用加法。

  (学生口头编应用题,教师用灯片打出来,更合适,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重要,便于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算式:

  27+73        73+27

  38+16        16+38

  (学生回答说:是。教师可以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是呢?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学。)

  134+52       52+134

  27+73=73+27       38+16=16+38      134+52=52+134

  小组之内自己编算式。

  板书结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掌握加法的交换律,运用它来换算,很容易,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知道加法交换律的来历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更重要。)

  师: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教师要善于等待,等学生表达清楚,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加工,才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明晰、深刻的了解,教师急于插话,打断了学生思考的路径。)

  二、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填()

  7+8=()+()

  师:加法的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要验算的时候,可以运用。

  三、竖式计算,并验算:

  (1)766+580         (2)125+49

  学生上台演算。

  (要求学生写验算,这是一种习惯。)

  470+528+530                           258+38+244

  指出学生回答。

  师:乘法、减法、除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

  学生自己列算式,小组讨论验证。

  (要分解,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这样便于学生将道理弄清楚。)

  学生:只有加法和乘法可以,减法和除法不可以。

  50*50=2500       50*50=2500

  (追问:举的这个例子有说服力么,让学生讲道理,学会怎样采用合适的例子来验证,这里暗含数学的归纳方法,要科学举证。)

  23*5=115 *23=115

  师:乘法的交换律是怎样的?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

  a+b=b+a        a*b=b*a

  师:有没有除法的例子?

  10÷10 

  0÷10 

  (错过了很多让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

  (教师说了一句错误的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科学方法就是要讲究多次探索,得出规律,教师这样说,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觉,以为任何情况,只要举一个例就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去发现,去探索。当学生举了一个不符合要求的例子时,教师如何抓住这个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思索,得出结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课,如果只拘泥于让学生学会做题,毫无意义。做题在真正的生活中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而学会了思考与探究,却是生活必需的。)

  四、竖式计算:

  18*226   32*208

  (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