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庆祝第32个教师节表彰大会讲话稿

  当然,也应该看到,与教育强县的标准相比,目前全县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存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山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育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缓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等问题。这次教师节前,县里“四大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带队深入8个乡镇开展教育工作调研,一方面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对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就这些问题多听听基层老师、学生家长和同学们的意见,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下面,综合前段时间调研的成果以及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我简单提几点希望:

  一要坚持德育为先,下工夫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看到,当前受网络低俗文化和社会不良习气等影响,一部分在校学生道德滑坡、践踏公德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人民群众反响很大,有识之士深怀忧虑,这务必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我觉得,“德”不是个小问题,从个体意义上讲,道德品行如何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安身立命;往大了说,则是关系到教育到底是出优质品,还是出“残次品”、“废品”的重大问题。司马光就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此可见,德对于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融入教学工作全过程,开足、上齐每一堂德育课,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积极探索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德育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不断深化德育工作实效。在这个问题上,虽然现在我们不提倡搞“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了,但在德育问题上,这样搞也未尝不可,总之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使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耳熟能详、了然于胸。

  二要坚持质量为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办学水平的根本尺度。目前,全县教育质量正处在爬坡过坎、聚能蓄势的关键阶段,学校、年级、学科都要自我加压,制定较高的质量目标,责任到人,严格考核,构建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量化目标管理体系。要向高中教育要质量。高考质量是县一级教育质量的“龙头”,对外代表着全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对内承载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一中、二中和职业中专要紧盯高考目标,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办法,下工夫做实过程管理,抓住每一门学科、每一个课堂、每一个环节,把提高质量的目标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化、全方位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尤其是高考质量实现新突破。要向新课程改革要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为标志的新课改工作,切实改进教法和学法,把提高质量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教育质量要有大的提升,教研必须走在前头。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各学段教研人员,建立以县教育局教研室为龙头,以各级学校为网点的全县一体化教研网络,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实现教研兴教、教研兴校、教研兴师、教研兴学。

  三要坚持项目为纲,持之以恒改善办学条件。经过连续三年大力度推进教育布局优化工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站在新的起点上,是继续乘势而上,还是歇歇脚、松松气?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的理解是,改善办学条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从履行兴教职责的角度去定位这项工作,继续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在手上。要以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为依托,紧紧抓住省上实施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计划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以师生公寓、食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师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在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辅设备“四进”的基础上,通过争取项目、吸纳社会捐助、自筹等渠道,推进电子化教辅设备向中小以下学校覆盖,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这个问题上,虽然现在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并不意味着乡村就没有义务。各乡镇都要积极为改善办学条件出主意、想办法,合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