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工作改善建议 篇1
一是加强财务监督及制度约束。应根据财政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并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维护财务制度的严肃性。
二是细化资产管理。应由基层工商机关的办公室、信息中心、财务科等联合实施统一管理,对各单位、机构的购置、报废、转让、变卖固定资产情况坚持定期清查、定期盘点和准确核算,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对固定资产购置、调配、移交、报废等工作,应由监察机构监督进行,由各单位、机构申报,办公室核实,根据处置权限逐级上报审批,不得擅自处置。应严格按规章办事,防止固定资产受损,防止个别单位、机构及个别干部长期不合理地占用公物甚至化公为私。当使用公物过程中发生被盗、丢失、毁损等问题时,应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当单位或者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出现工作调动等情况时,监察室、办公室应监督交接单位、机构和个人使用的公共财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是夯实会计工作基矗应严格按照财政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规范支出项目,规范核算程序,规范支出标准,规范单据、账表管理。应规范办理经费核销手续。对无领导签字和经手人签字的支出原始凭证,应予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没有取得收款人正式发票的凭证,不得列支。
四是明确经费支出标准。其中包括:实行费用限额管理,全面核定各单位、机构年度费用限额标准。对突破限额者扣减相关单位、机构的预算额或以违纪论处。有特殊原因需要增加预算的,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应实行费用审批管理,其中包括:推行车辆加油、维修支出审批和定点维修制度,对大额支出报局长办公会审批,对各单位、机构的电话费、水电费、车辆费、招待费等经费支出情况按季度进行通报,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财务工作的重心调整为核算成本利润和对经营过程实施财务控制。为此,我们需要从思想上把财务工作从单纯记账提升到管理高度,财务岗位的内容职责也做出改变。
核查应收应付款项、账龄及尚未收回的款项的原因,登记造册;与仓储部门核对库存商品的价值;对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投资等资产,检查以往的财务账,看当时的财务处理是否合理恰当,合同、手续等是否齐全。建立档案。以后对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配合工程部门开展工作,加强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税务方面,按照最低税负纳税,特别要跟税务局搞好关系,加强与专管员的联系和沟通;账务处理要合理,科目使用上力求符合实际的业务,账面上符合会计要求;两个会计主体账务分开,人员分开,业务分开,两者之间的往来账要有完整的手续。
支出的控制实行四级责任管理:经办人、部门经理、财务审核、领导审批。报销类以财务部门审核为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料消耗和费用以部门控制为主,大额支出和工程、投资类以财务核算、领导审批为主要控制措施。事前控制作为重点,事后评估与个人的业绩评估相结合,有效控制支出。
财务部门的岗位相应调整职能,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监督管理职责为原则。财务所需岗位有:制作凭证及提供报表;应收应付款统计;收入成本工资奖金核算;库存商品记录、盘点;资金筹划、安排、调度,防范财务风险;支出审核、核算、控制;开具发票及办理税务事宜;管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物料等;办理现金和银行的出纳等。每个岗位除了完成账务登记以外,应当为对应部门提供服务,对相应的人、财、物、事加以管理。
财务部门要制定财务工作制度,包括财务工作的目的和目标,本部门的职能,各岗位的内容、职责,组成人员,对各部门的适用性,工作的程序,工作质量,票据、现金、档案的管理规范,执行公司制度的措施,奖励与惩处等。
财务工作的重点是对公司的整体工作流程中的资金流和实物流实施财务管理,加强与各部门联系,提供服务。
财务工作改善建议 篇2
首先,你在从事这个工作以前,问自己,是否愿意跟数字打交道 ?我想好多人回答是:不是很喜欢,但是财务工作好像比较稳定,工作也相对来说不是很难找,所以选择财务这一行。我想这个理由,还是reasonable的,但是需要搞清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很难有所建树的。也许,有些人想,暂时干一段财务,有机会干个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但是,问题是,财务人的特点决定,干这一行的时间长了,那么人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多少有点保守主义的倾向。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但是大部分的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变成这样子的。所谓男怕入错行,还是好好考虑之后再决定为好。
如果的确喜欢财务工作,那么财务工作本身你也需要选择向哪里发展。通常财务部门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分为5个领域,即:会计部门、税务部门、资金部门、财务分析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得特点,难说孰优孰劣,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当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这么详细地分工,但是这些功能是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必备的,不要以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会计工作。
其次,财务的入门门槛其实不高,很多人都可以从事。如,学理工的、学经济类的任何专业的人,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处理简单的业务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比那些学财务的人做得还要好。所以我常常开玩笑地跟我的同事们讲:“你们要有危机感呀,现在能干财务的比扫马路的还要多!”但是,这个行业的达到高水准的人才,却很难,非常难!首先,如上所说,你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字感觉,那么你永远也达不到财务高手的境界的。我曾经的老板是香港人,我们3个人花费了5天的时间,给他做了差不多50多页的报告。但是他看了不到20分钟,就敏锐地指出来,很多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和前后自相矛盾的部分。其间,他几乎没有用过计算器,就是凭脑子和感觉判断出来的。虽然老板的为人非常严厉,但是我们是由衷地佩服他,连他的死对头--中方的董事长也是对他极其地欣赏(由于中外合资双方的关系不好,所以每次董事会总是不欢而散,而我的老板就是外方的董事)。中方董事长在他们集团会议上,面对着众多的中方高层曾经说过:“你们这帮人里,如果有一个人有外方董事一半的本事,那么我他妈就给磕头了!”我想,一个人做到连对手都佩服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是非常成功的。显然,我的这个老板显然是血液里流淌着数字的人。其次,财务工作是相对来说成就感比较少的工作,因为它的Input 和Output 不是很配比的。你可以感觉到你的Input ,但是感觉不到Output--很多财务人天天加班,但是如果有人问你都做什么了,你会感觉很难回答上什么。因为你说了,别人不一定理解和听得懂!销售人员可以说,我这个月卖了多少东西;生产人员说,我超额完成了多少;QA 人员可以说,降低了多少不良率 ;可是我们呢 ? 说:报表完成得很顺利?这个月税务没出问题?分析出这个月的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做这个工作需要定力,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再次,财务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个压力,来自于Deadline、来自于分析的深度、来自于游离在政策的边缘上。有句话说到,迟到的公平是不公平的,同样,迟到的财务报表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表哥表妹”们天天加班的原因,如果你过了1个月才把上个月的报表搞出来,又或者把分析报告递交了,尽管是非常翔实和准确的,但是对经营没有任何帮助!大家会从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得到“working under high pre”,可见财务人员承受的压力是非产普遍的!财务分析也是一样的,因为财务分析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非常technical 的硬性标准,所以对你所做的分析,很多人可以challenge的 ,也就是说一帮人跟你指手画脚的!这些会让你感到很郁闷。同时,财务也是政策性非常强的,会计准则你得遵守,税法你也得遵守。尽管你有很高的水准,但是法律抑或乱糟糟的各种文件、条例都是由执法人员来解释的,所以,你做得再小心,肯定会有犯错误或者是走在犯错误的边缘上的。不管你平时表现多么的好,如果让执法当局罚了款了,那么你老板的脸色肯定是非常难看的。如果,你不希望你的老板给你难堪,那么你就得跟那些税务、工商、外管局、海关的一帮混蛋打得热乎点,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再其次,财务需要终身学习的。当然,现在好像没有哪行是不需要学习的,但是中国现在处于各种经济法规完善过程中,所以经济类的各种政策变化是非常频繁的,如果不及时更新,那么你会跟不上时代的。如,现在新发布了最新的会计准则,从‘07年开始实行。光是这个,就够你学习一段时间的!又如,你要是在美国企业工作或者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上班,那么你得了解安然、世通事件之后,SEC要求的Sarbanece-Oxley法案。在加上中国的各种税收和外汇法律很多是以“通知”、“答复”、“函”的方式规定的,本身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差,且执法人员的回复因人而异。所以,你得首先自己了解透了,才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被人扣大帽的时候,进行辩解。中国的执法部门最恶心得地方是,他们从来不会以书面形式给你做任何政策咨询的,所以你要是含糊,那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损失的。
财务工作改善建议 篇3
万事皆有度。在世界浩瀚绵亘的文化长河中,“度”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量变到质变;儒家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可见恰到好处是做人做事的一个重要的方略。度,就是一种规律、一种境界、一种标准。我们要用心去把握好每一个度,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体会做事的奥秘。信息工作一样有“度”,大至选题定向,小到遣词造句,信息工作若想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则必须时时处处把握好“度”。
一、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只有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取得理想的结果。信息工作也同样如此。要不断提高党政信息工作的水平,关键要对信息工作有着一种科学的认知,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
1.把信息报送视为一种政治责任。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有人把信息功能概括为这样四句话:领导决策的“情报部”;掌握工作进度的“显示屏”;把握大局趋势的“晴雨表”;发现和处理问题的“预警器”。办公室和信息工作人员就相当于领导的耳目和外脑,通过把信息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保证重要社会动态及时反馈上来,紧急信息及时反映上来,各种问题建议及时收集上来,并给领导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信息工作虽不是全局但关乎全局,虽不处于中心但影响中心,虽不作决策但作用于决策。我们必须坚持把向上级组织报送信息作为一条政治纪律、一个组织原则、一项重要职责贯穿始终,抓紧抓好。
2.把信息反馈看作一个重要窗口。信息是对上汇报、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和“窗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党委信息工作者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与党委书记对话”。我们向领导机关报送信息,就是向领导机关汇报工作,让领导同志知晓我们的工作。从中央、省里和我们市县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依靠上报信息是能够发现和解决大量问题的。通过信息渠道,可以及时、有效地把本单位的工作重点、特点、“亮点”和先进典型宣传出去,把意见和建议反映上去。这样,不但便于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了解情况,也有利于进一步宣传提升单位形象,取得各级各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把信息岗位当成一个干事平台。信息工作是个“小舞台”,但是我们可能有“大作为”。有人曾总结,做好信息工作,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头脑要灵,善于思考和总结;眼睛要明,精于观察和发现;手脚要勤,长于调研和挖掘;嘴巴要稳,忠于守信和保密;心胸要阔,敢于承责和包容;身板要正,乐于敬业和奉献。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小参谋思考大问题的素质,小干部服务大领导的意识,大功夫做小文章的境界。这样一种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历练的过程、提高的过程。这对我们的成长进步是大有裨益、很有帮助的。
二、选准角度
信息角度是认识信息事实和表现信息价值的着眼点,是揭示信息本质和彰显信息主题的突破口。它直接关系到作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去透视、寻找、挖掘和表现信息事实,更充分地体现其价值。要努力根据信息内容,学会换位思考,选择最佳角度,挖掘其潜在的价值,给人以全新的启示。
1.着眼全局找角度,善于在微观中找宏观。有些材料,孤立地看、静止地看,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来讲,可能是新鲜的,先进的,有意义的,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讲,就显得比较单薄,比较渺小,比较平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有一个站位的问题。基层信息要引起领导机关的重视,信息人员在收集和撰写信息时必须具备强烈的换位意识和层次感,善于站在更高层次领导的位置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从微观中去寻找和发现能够与领导的思路共振的宏观信息,从而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这就要求我们要胸中有全局,跳出狭小的区域思考问题,通过阅看报纸、文件和电视新闻,分析上级领导在关注什么,做到“顺势而谋,应势而为”。
2.围绕热点找角度,善于在所有中找所好。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信息就是一种服务产品。信息的服务对象就是领导。只有了解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掌握服务对象的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有价值性的信息服务。作为信息工作人员,要围绕领导关注什么、企盼什么来报送信息,善于以我所有,投其所好。对于一个领导,他最关注什么?第一,是上级的重大政治事件、会议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这有一个政治姿态的问题。第二,是本级的决策部署、重点工作的推进进展情况,这有一个政令畅通的问题。第三,是上级的政策、决策在贯彻过程中民情民意的反馈情况,这有一个政策校正的问题。总之,信息工作者应及时捕捉重大决策在基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群众的`思想情绪,敏锐发现、及时反馈。
3.创新思维找角度,善于在共性中找个性。人际交往中有一种“首因效应”,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来说,信息体现的特色、张扬的个性就是第一印象。要多上特色鲜明一些特色菜,少搞一些缺少个性的大路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要善于发掘那些既能体现本地、本部门特色,又对推动全局工作具有一定启迪和借鉴作用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将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实在,又要出彩。
三、提炼“纯”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讲到黄金纯度,指的是黄金的含量。纯度越高,价值越大。信息工作也是如此。有一句广告词,叫“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撰写信息的基本要求。只有对大量的信息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才能够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要提炼信息“纯”度,应该把握“四宜四不宜”的基本原则:
1.选题宜小不宜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一则信息能不能引起党委领导重视,有无使用价值,关键要看其主题思想如何。信息不比学术研究。作为短文,每篇信息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必须明确集中、高度凝练,绝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因此,信息选题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有道是“小的即美的”。要选择最重要、最有信息价值的东西反映。比如我们报送一篇抗旱救灾的信息,如果要把组织部署、宣传发动、检查指导、科学调度、物资保障都详细写进去的话。搞不好,要么“挂一漏万”,要么篇幅过长。但选取一个主题来写,就可以写深写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2.挖掘宜深不宜浅。信息虽短,但不代表内容不深入、思想不深刻。信息如同“压缩饼干”,体积不大,营养价值却很高。信息处理要做到“小大高”,就是信息文字量要小,信息含量要大,信息质量要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深入挖掘信息的实用价值,尽量压缩文字中的“水分”,提炼出最能反映事物规律和本质的东西,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用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最核心的观点,做到言简意丰、简明扼要。
3.标题宜新不宜俗。标题是全篇信息的门楣,是信息内容的集中概括或揭示。“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神。”标题拟得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看后让人耳目一新。有一本书叫《争夺眼球——注意力经济下的企业成败》。书中写道:“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所以,信息标题忌笼统和一般化,要对信息标题语言千锤百炼,提炼出特点,提炼出新意,使之醒目、新颖、生动、有吸引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文字宜精不宜粗。信息是小综合,综合是大信息。信息属于文字材料,必须要在文字锤炼上下功夫。但信息不同于综合材料,不能长篇大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信息最大的优势就是“短、平、快”。所以在对文字的要求上要更加严格,要更加怜惜,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撰写信息一定要在文字表达上多下功夫,力争平中见奇、陈中出新,用最简短、最准确、最精悍的表达方式全面反映信息所要承载的内容。
四、保持“鲜”度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保质期,都有一个新鲜度。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最新变化的真实反映,时效性更为重要。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文背其时,一钱不值。”要善于把握好时机和节奏,保持信息的“鲜”度,提高报送的准度。
1.把握总体原则。信息报送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先内后外,纵横并进”。所谓先内后外,因为不少的党政信息有其他一些不宜公开传播的内部情况,这就要求党政机关信息工作一定要在内部运行,在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等各个环节注意保密。坚持信息在前,新闻在后。如果有的情况报纸都刊登出来了,才通过信息渠道报上来,写得再好也没有什么意义。所谓纵横并进,因为在我国的行政管理构架体系中,党委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位置,必须强化党委的信息总汇地位。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特别是紧急信息,要坚持同步报送、快速报送、安全报送,让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同时掌握情况,同步开展处置调度。
2.掌握基本规律。一般来讲,信息需求是有规律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决策阶段发生变化,工作阶段发生变化,季节时期发生变化,信息需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重点也会有所区别。比如春耕生产、农产品收购、防汛工作等,这些工作有季节性、时期性。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掌握了解信息需求的规律,迅速掌握有关信息,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对策,正确地指导各项工作。
3.讲求科学方法。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报送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掌握技巧,讲求方法。紧急信息要快速编报,切实提高紧急信息“首报率”,真正实现“第一手情况”“第一道研判”“第一时间报送”。动态信息要及时编报,做到及时跟进,积极响应,动态反馈。经验信息要适时编报,要学会沉淀,学会积累,学会储备,既要跟得紧,也要叫得响,还要推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