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 篇3
活动《有趣的复制》
设计意图:随着社会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而复制正好满足了人们对时间的追求,从工厂里流水线上大批量的产品复制到复印机、传真机、电脑复制、再到生物克隆……无不显示出人们追求简捷和保留原汁原味的需求趋向 。如何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复制现象,并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呢?我们通过带领幼儿观看报纸印刷和幼儿生活中接触频繁的食品月饼生产的视频,让孩子更为零距离的感受机器的“厉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简单的复制方法、了解和关注复制现象,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此活动是《有趣的复制》第一个活动,目的只是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尝试最简单的复制方法,并感受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复制现象,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活动准备:
1、视频《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纸若干、勾线笔、饼干样品人手一份
第二次:印花机、印泥、钱币、印花机若干,分组投放
3、作品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蛋糕师引题,感受复制的'特性(一模一样)
1、今天,我这个蛋糕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请你们仔细瞧一瞧?
2、这是什么饼干?(跟周围的小朋友比较饼干的特点)
小结:是的,我烤出来的是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小鱼饼干。
二、幼儿设计样板图第一次,引出复制的概念。
材料准备:笔每桌5支、饼干样品5-7、样板泥、教师样板泥等。
1、出示样板图,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介绍高点的步骤。
2.介绍材料,幼儿首次操作
你看,我为大家准备了笔、样板纸,请你们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一个饼干样板图,记得和样品要一模一样。
3.验证比较
你设计了什么饼干,用了什么方法?(印画、临摹)
还有什么方法?
小结:像刚才几位小朋友用的方法叫复制。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多种复制方法
1.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重点介绍复写泥。
2.幼儿操作、比较作品
你用了什么方法?复制了什么图形。
小结:刚才尝试了用印花机、复写纸、印模、银币拓印这四种材料都成功地复制了饼干图样,恭喜过关!
四、观看视频拓展经验,感受复制的便捷。
1.生活中的复制现象
你还见过那些复制品?
2.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幼儿观看一段制作月饼的视频
提问:月饼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的复制工具在哪里?
有了这个机器有什么好处?——便捷、快速、方便
五、制作饼干,生活应用
1.出示糕点师工具,示范制作方法,讲解要求。
2.背景音乐,幼儿制作
结束:这下蛋糕师将你做的饼干送去烘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