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房越冬维护施工方案范文

2024-03-09

泵房越冬维护施工方案范文 篇1

  水泵房是提供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的关键部位,水泵房能否正常工作是直接影响到业主使用,为管理好水泵房,特制定如下制度:

  1、水泵房设备,由工程部负责使用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作好日常运行的巡查、点检、抄表及状态监控,并做记录。

  2、水泵房内机电设备由工程维修部值班人员负责操作,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水泵房,如需进入需由工程维修部人员陪同。

  3、水泵房内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严禁吸烟。

  4、每周清洁一次水泵房内的设备设施,做到地面、墙壁、天花、门窗设备设施表面无积尘,无油漆,无锈蚀,无污物,油漆完好,整洁光亮。

  5、过漏泵、沙缸在正常运转下,选择开关应放在自动位置,所有操作标志简单明确。

  6、过漏泵每周至少轮换使用一次,接触器主开关每月检查一次,并进行润滑、紧固、调整。

  7、过漏泵每月进行一次“自动、手动”切换操作检查。无条件启动的须对其进行盘车,每季度对电动机进行一次绝缘摇测。

  8、值班员按规定定期取水送市防疫站进行水质检查化验,化验结果交办公室存档。

  9、水泵房内应通风良好,照明光线足够,门窗开启灵活。 10、水泵房应当做到随时上锁,钥匙由当值管理员保管,管理员不得私自配钥匙。

  泵房操作规程

  1、非有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

  2、水泵房水泵工作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值班人员应加强巡视,采用看、听、手摸等各种方式严密监视水泵及电机的运行状态。

  ①观察各仪表指示读数是否正常,特别是水泵压力表,生活给水泵的正常压力为6.5-7kg/c㎡,若发现压力低于上述数值应立即停机检查,变频泵的最高压力为6.5kg/c㎡。

  ②倾听电机及水泵的运行声响,若发现有异常杂音,应立即停机。

  ③触摸电机及水泵外壳,电机运行时其外壳应无烫手感(不超过80℃),水泵外壳温度应接近水温,水泵轴承温度不应超过75℃,否则应停机检修。

  3、检查蓄水池水位不应过低,机房内所有阀门均应处于开启状态,严禁水泵无水空转。

  4、不得随意按动变频泵控制柜内变频器及调节器控制面板上的按键,以免参数改变,影响水泵正常工作。

  5、发现自动液位控制器失灵,应及时停电检查。

  6、经常观察检查水泵填料压盖的松紧度(即机械密封处滴水不得过大,但也不能压得过紧而无滴水)。

  7、应及时排除控制柜底部布线沟内的积水,保持沟内干燥。

  8、经常检查各控制柜内接触器及各控制器件工作是否正常,各仪表及指示灯指示是否准确。

  9、应及时排除积水坑内积水。

  10、消防给水泵和喷淋给水泵每周应检查一次,启动水泵是否运转良好,务必保证水泵能处于随时可以启动状态。

  泵房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严格遵守公司各项制度及本部门各项管理规定等。 2、负责泵房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3、值班人员应对水泵房进行日常巡查,检查水泵、管道接头和阀门有无渗漏水情况

  4、经常检查水泵控制柜的指示灯状况,观察停泵是水泵压力表。在正常情况下,生活水泵、消防水泵、喷淋泵、潜水泵的选择开关位置于自动位置

  3、每日二次巡检记录,设备运行的电流、电压、工作泵号、工作泵台数、工作泵运行频率等,并记录于(设备、设施运行记录表单)。 4、每日打扫一次机房卫生,每周清洁一次机组,做到设备、地面墙壁无积尘、水渍、油渍。

  5、每日观查水质,蓄水池水位,并记录于水泵运行记录表单。 6、每日检查水泵是否漏水,电机是否过热,倾听有无异响。 7、在巡检时发现设备故障不能运行或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时应及时处理故障并做好记录,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

  8、遇到运行故障应即时上报领导,不得随意停泵,影响正常供水。

泵房越冬维护施工方案范文 篇2

  一、工程概况

  颐和园站位于颐和园路和圆明园西路交叉点东侧的颐和园路南侧,沿颐和园路呈东西方向设置,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K25+246.449。车站主体工程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基坑长178.4米,标准段宽20.9米,端头井宽26.6米。基坑开挖深度标准段为17.05m,端头井为18.03m。

  车站主体采用钻孔灌注桩及旋喷桩围护结构,灌注桩设计桩径800mm,沿车站结构外墙布置,桩间间距1200mm。基坑中部为1#桩,桩长21.05m,共计229根;东、西端头井为2#桩,桩长22.03m,共计125根。钻孔灌注桩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共计3787m3;钻孔灌注桩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施工。

  二、钻孔桩施工常见事故预防与处理

  钻孔桩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工艺,虽然钻孔灌注桩已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但施工过程中大到断桩小到浮笼等不为人预知的事故还是经常发生。为保证施工质量,特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2.1钻孔事故

  成孔质量与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工作责任心及质量监控是否到位有密切的关系。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2.1.1坍孔预防:施工前应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拟定钻进措施,选择合理的泥浆参数是预防塌孔的重要一环。护筒在粘土层中的埋置深度不小于1m,防止护筒漏水而造成塌孔。护筒内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约1.5m,并安排专人补水,以维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派专人看管泥浆泵,并与施钻人员密切联系泥浆系统的供应情况,观察泥浆质量(比重、含沙率、胶体率、粘度)和浆面高度,并随时测量和调整。停钻时,发现露浆要及时补充,并及时清除沉淀池内的钻碴、杂物等,保持泥浆纯净。

  2.1.2偏孔预防:平整夯实钻机底座处地层在钻机底部铺设枕木,防止地层不均匀沉降。钻机定位要准确,钻保钻机转盘中心、钻杆中心、护筒中心在同一直线上,避免钻机底座移位。施工中经常检查钻机转盘是否水平,在更换转头或钻孔至孔深的1/2、钻孔结束后及时检查钻垂直度。

  2.1.3钻进过程中如果发生塌孔、偏孔或沿护筒周围冒浆等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在岩层软硬交界处,钻进速度太快或钻孔垂直度控制不力时容易发生偏孔现象。当钻孔倾斜时,将钻头提升至偏孔处,慢速反复挡孔修正。当钻孔倾斜严重纠正无效时,在孔内回填至偏孔处上部约0.5m待沉淀密实后重新钻进。钻孔过程中,如果护筒内水位急剧下降,且伴有气泡冒出,则可能发生了塌孔。轻微塌孔,通过减慢钻进速度、提高泥浆密度等措施通过塌孔处。塌孔严重时,立即停钻回填粘土,待孔壁稳定后再钻进。护筒周围漏浆可用稻草拌粘土堵塞漏洞,无效时应考虑深埋护筒。

  2.1.4钻孔桩在成孔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卡钻现象。施工中在提钻、下钻时要保持钻杆垂直,动作要谨慎均匀,轻提轻放,不要用力过猛,可有效地防止卡钻现象发生。当发生上卡(提钻受阻)时,不得强行提升钻具,应先设法使钻具活动后再慢慢提升。下卡(钻进受阻)时,可用缓冲击法解除,解除后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进行钻进施工。

  2.2水下浇注混凝土事故

  2.2.1剪球时卡管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经常会产生剪球时卡管的情况,出现为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剪球制作不合理

  塞球的直径与导管直径差别太小,剪球前由于砂浆或细石料渗入导管与剪球壁之间造成堵塞。这种情况在不浪费混凝土的前提下可采用一定长度(一般比漏斗长2m左右)直径为20~25mm的钢筋捅剪塞,使混凝土下落,也可以利用机械振动使混凝土下落,这利方法要求技术娴熟,以保证混凝土下落时导管回到正常埋管的位置。

  (2)混凝土不合格

  如果开盘后的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拌和不均匀,加上累积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粗骨料下沉,可能导致漏税斗口处粗骨料相互挤压密实而堵塞漏税斗口,导致剪球后混凝土难以下落。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但同时必须注意:

  第一斗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以控制在水下混凝土坍落度规范要求的上限为宜,为确保剪球顺利,可适当控制石料用量,等剪球完成后再按正常的配合比进行配料。如果采取措施后混凝土仍不能下落,时间又长,则只能放弃混凝土,适当清孔或用空压机对孔底进行扰动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2.2.2灌注中途卡管

  因机械故障(如断电等)使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或者浇注等待时间过长,部分混凝土已经初凝使下落阻力增大而导致堵管。这种事故宜以预防为主,灌注前应全面检修设备,尽可能使混凝土浇灌连续进行,炎热的季节在灌注初期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缓凝剂,以避免混凝土过早初凝。

  如果浇注的混凝土厚度在3m以内卡管又无法补救到继续浇混凝土时,停止浇注,拔出导管,采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并重新进行清孔再浇注混凝土,或者提起钢筋笼,重新下钻头,加大泥浆浓度钻至设计标高并排出已浇混凝土,再按常规办法清孔,重新浇灌。

  2.2.3埋管

  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导管无法拔出有两种可能:

  一是钢筋笼制作质量差,部分钢筋脱离主筋后插入导管内。这时应正反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分离并居钻孔中心,再继续浇混凝土。

  二是导管埋深过大或混凝土初凝使导管内外摩擦力增大,水下混凝土灌注应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不得大于6m,且不小于1m,为防止混凝土初凝,除适当加缓凝剂外还应振动导管。

  2.2.4浮笼

  浮笼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混凝土的顶推力有关,但预防不力也是一个因素,所以下笼时应采取相对固定措施,尽可能多焊几条主筋在钻机机座上,增大固结力。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何时接近或进入钢筋笼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混凝土面接近或进入钢筋笼时,应保持许可范围之内的较深埋管,并连续浇注混凝土,尽可能减少混凝土从导管底冲出后对钢筋笼的冲击力;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以增加钢筋笼的埋深,使混凝土与钢筋笼的握裹力保证钢筋笼不至上浮。施工中如果出现浮笼应尽快处理,扼制继续上浮,最好用多根直径6cm左右钢管套住钢筋笼主筋再将其焊在护筒上,这样不仅可以扼制钢筋笼继续上浮,还能保证钢筋笼上浮时不致过分偏位。

  2.2.5断桩

  断桩产生原因: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粒径太大,未及时提升导管及导管倾斜,使导管堵塞,形成桩身混凝土中断。混凝土供应跟不上,使混凝土浇注中断时间过长,或提升导管时碰撞钢筋笼,使孔壁土体混入混凝土中,及导管没扶正,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均可能形成断桩。断桩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如下:

  ①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其塌落度及粗骨料粒径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②拔管时掌握导管埋深,避免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③当导管堵塞,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可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在导管内冲击,把堵塞的混凝土冲开,使混凝土继续浇注。

  ④如果混凝土发生断桩,可用比原桩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钻孔,至断桩部位以下适当深度时,重新清孔,在断桩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部埋入新钻孔中,然后继续浇注混凝土。

  ⑤如果导管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钢筋笼埋入混凝土又不深,则可提起钢筋笼,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

  三、钻孔灌注桩质量检测

  3.1检测目的

  对围护桩进行质量普查,检查桩身完整性,判断是否有断桩、夹泥、离析、缩颈等缺陷存在及缺陷位置估计。

  3.2检测方法及频率

  钻孔桩施工完成后,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小应变测试。检验桩身的完整性,检测量不低于桩总数的10%。小应变检测后,当判定桩身可能存在影响水平承载力的缺陷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量不低于桩总数的2%。

  3.3桩身质量评定

  小应变动测桩身质量评定可分四级:

  ①、无缺陷的完整桩。

  ②、有轻度缺陷,但基本不影响原设计桩身结构强度的桩。

  ③、有明显的缺陷,影响原设计桩身结构强度的桩(可部分利用或降级使用)。

  ④、有严重缺陷的桩(废桩)。

  3.4、检测结果处理

  3.4.1对于①、②类桩,不影响原设计桩身结构,可不做处理。

  3.4.2对于③类桩,应根据检测结果判定缺陷位置,并据此及支护结构位置,确定桩身补强方案。对于不影响支撑位置的缺陷,直接会同设计、监理、业主共同商讨补强措施,并严格实施。对支撑结构位置有影响的缺陷,在设计、监理同意的基础上对支撑位置进行适当改移,并对缺陷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

  3.4.3对于④类桩,应做废桩处理,并在原桩位外侧进行补打桩或增加旋喷桩进行补强。

  四、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中对钻孔灌注桩的主要施工工艺如:泥浆比重及粘稠度、孔内沉渣厚度、钢筋笼的制安、水下混凝土的灌注等工艺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控制,并做好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的预防工作。出现事故时,严格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确保钻孔灌注桩的质量。

泵房越冬维护施工方案范文 篇3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八、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就全国来说,还无系统经验之举,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九、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