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024-03-09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

  一、评价的背景:

  xx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本课题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它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评价的目的: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与考察学生的学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革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关注课程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关注教师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更关注学生“良好的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等四有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掘潜能,成为具有竹德品质的学生。

  三、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体现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3、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热点问题。

  4、操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5、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有所超越,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

  四、评价的内容: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三个部分的评价组成:教研组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三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五、评价的方法:

  1、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表现性评价。

  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而未知个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中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同时,由于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使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最终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记录过程变化,进行成长性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展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记录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显示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实行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成长记录袋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或使用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呈现。

  3、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展示性评价。

  学生就如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灿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由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因而可以与传统的节日庆典相集合,进行展示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进行展示的舞台,使活动充满生命力。

  4、考查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或等第的方式,每门课程的评价结果都将进入学籍档案并将评价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2

  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促进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制约、激励、指导和调节作用,加强教育行政、研究指导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保证学生生动活动泼、主动全在展,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二、评价制度:

  (一)教师:

  1、改革考试制度,取消学生按考试成绩排队,实行“等级”评价制度。

  2、认真落实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美术、音乐和艺术教育。

  3、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4、按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留量和考试次数。

  5、重视发展学生特长,有具体计划和安排,做到内外、校内外相结合。

  6、上好活动,广泛开展学科、科技,体兴趣小组活动。

  7、体育达标率在98%以上,培养学生特长和个人创新能力。

  (二)学生:

  1、品行表现:分为三个方面:仪容、仪表;明礼貌;遵纪(规)守法。具体要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坐、立、行、学习、姿势端正。不打架、骂人,礼貌待人,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片,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爱护公物。

  2、学习态度:分为四个方面:注意、情绪、投入、独立性。具体要求:专心听讲,精神饱满,方主动学习,独立完成作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力培养:分七个方面:听、说、读、写、演算、操作、制作。

  具体要求: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背诵指定篇目,作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认真听话,复述主要内容,说话时语言清晰,讲普通话,意思明白。

  三、评价制度检查方法:

  采取查看、了解、询问、调查、听、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抽查、测试等方法进行,并建立学生素质评价方案。

  四、素质教育教学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3

  为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维度。

  二、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

  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二)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

  评价学生的基础素养要用发展的观点,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基础素养评价要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质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加大学生家长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评价改革,参与评价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家长评价这一环节应有的功能。

  (五)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原则

  学生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六)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具体,实事求是。

  三、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学生评价的组织工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分管校长、教务处主任、学生工作处主任、级部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为成员的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委员会要结合本方案,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组织评价实施,监督评价过程,处理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由行政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

  (二)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学生自评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组织进行。事前要召开相关会议,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说明,提出要求。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个维度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6个维度确定1个评定等级。

  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评价意见。

  (三)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等方式组织。

  (四)评定等级,草拟评语

  班主任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6个维度的日常表现,参考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及家长的评价意见,为学生写出评语草稿,分别从6个维度为学生初定1个评定等级并就此集中或分别征求评价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的意见,修改评语,维持或变更评定等级。

  (五)向学生征求意见

  班主任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就评语和评定等级向被评价学生征求意见。

  (六)撰写评定报告及报审、记录

  班主任在完成逐一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的评定等级,定稿评语,撰写本行政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学校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评价委员会批准后记入有关档案和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七)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时间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每学期1次。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和评价资料的处理

  (一)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采用不同等级评价加综合评语的评价形式:对基础素质六个维度的前2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后4个维度(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行四等级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基础素养6个维度的综合表现写出评语。

  (二)等级评定时评价资料的处理

  在等级评价过程中,师生都是对“要素”(二级指标,下同)进行等级评定,评价时分4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又分成90分和95分2级,评为“良好”等级的又分成75分和85分2级,评为“合格”等级的又分成70分和60分2级,评为“不合格”等级的又分成50分和40分2级。

  在教师对学生的等级评定过程中,根据教师对同一维度中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然后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得分和等级之间转换:90分以上为“优”;75至89分为“良”;60至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学生互评后,要计算出全体学生对某一学生各要素的平均得分(全体学生给分之和除以全体学生数),再根据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然后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根据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和学生互评中每个维度的得分,按照“最终总分=(教师评价分数+学生互评分数)÷2”的公式计算出每个维度的最终得分,并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五、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激励学生发展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通过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但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国家标准评定学生的发展。评语的撰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进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词;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要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进的建议。评语要具体,反映学生特点,不能千人一面;要亲切、中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健康发展的期盼。

  (二)作出“思想品德”、“公民素养”不合格的等级评定决定要极其慎重。除非学生有严重违法乱纪或犯罪表现,思想道德素养一般不评定为不合格。

  (三)等级评定争议的处理

  学生对等级评定意见有异议,可提出复议申请。评价委员会应及时组织复议。学校评价委员会对等级评定有终栽权。终裁维持原定等级的,评价委员会应委托专人向学生说明。

  (四)评定资料的公开与保密

  等级评定为优秀等级的应当公示。涉及学生隐私、评定为不合格等级、评价过程中不利于维护学生团结和师生和谐关系的相关资料应当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