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比赛活动方案范文

2023-10-07

课外阅读比赛活动方案范文 篇1

  活动背景:

  为配合广州市教育系统“书香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决定组织开展本次活动。

  活动主题:

  读文学名著,做书香少年

  活动时间:

  阅读时间:20xx年月7月12日~9月10日

  初赛时间:20xx年9月13日下午2:30~3:30

  决赛时间:20xx年9月20日下午2:30~3:30

  活动地点:

  初赛:各学校 。

  决赛:待定。

  活动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

  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推广儿童文学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活动形式:

  1、阅读。即各学校根据推荐的阅读书目(附后)组织学生阅读。

  2、读写比赛。

  初赛:各学校根据市小学语文教研会提供的初赛试题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闭卷的形式独立自主地完成。然后按一定比例选送初赛优胜者报各区、县级市教研室小学语文科,准备参加决赛。

  决赛:各区、县级市根据市小学语文教研会提供的决赛试题组织各学校初赛优秀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闭卷的形式独立自主地完成。然后按每年级1个的比例把在决赛的优胜者姓名和所在学校报市小学语文教研会。

  评奖:市小学语文教研会根据各区、县级市及直属学校上报的决赛获得优胜的学生给予“书香少年”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

课外阅读比赛活动方案范文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结合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感恩教育”的要求与我校近期举办的“感恩就在身边”的实践活动,特意举办一次中,高年级的读书比赛活动!并设立课外阅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评比!

  二,具体要求:

  1,本期,在我校3-6年级学生中开展一次“我最喜爱读的课外书”比赛活动。凡是在这些阶段的学生都务必参加。

  2,每个学生在9、10、11月之内,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课外书,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3,所读的书籍以学校馆藏图书为主要资源,以《知足感恩》为蓝本,以自己的课外读物为辅佐。

  三,领导机构:

  1,课外阅读领导小组组长:张胜国校长

  2,课外阅读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孝能校长贺勤俭校长黄超校长

  3,课外阅读领导小组成员:政教主任苏庆,图书管理员杨立强,以及3-6年级各班班主任

  四,具体措施:

  1,学校领导在大会上做好宣传工作,讲明读书比赛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操作办法。

  2,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做好动员工作,布置和组织活动的开展。

  3,11月下旬,每班选送2篇最佳的读后感交到学校,汇报活动的收获和成果。

  五,奖励办法:

  1,一等奖:2名,各奖励精美励志书一本,奖状一张。

  2,二等奖:4名,各奖励精美日记本一本,奖状一张。

  3,三等奖:交上来的其余作品都为三等奖,各奖励小字本一本,奖状一张。

课外阅读比赛活动方案范文 篇3

  一、“教师读书活动”要求:

  1、将赠送给每位教师的书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作为必读书目,在教师研修手册上,要求书写工整、清楚。

  2、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撰写1篇读书心得(字数不少于1000字,要求标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段落固定格式,19磅)。

  3、各教研组要在第四周组织和开展一次有教研和科研成分的读书论坛或沙龙,各组长要将活动时间、地点提前报教科室。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利用博客介绍、交流本次读书活动。

  5、学校校园网将对本次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报道。

  二、本次检查评比要求:

  1、9月20前,读书心得按规定格式上传到学校ftp下us下《读书心得》文件夹下或发送到邮箱:。

  2、9月20前,读书笔记由各位教研组长按组内人数比例进行挑选,检查教师研修手册扉页上是否写好学校、教师姓名、学年和学期后上交学校教科室进行检查评比(西校区交教务处北、东校区交教务处东会议室)。

  3、各教研组组长整理好一份组内所开展的论坛或沙龙活动的教师发言稿或记录,于9月25前上交教科室。

  4、教科室将组织有关老师对本次读书心得、读书笔记进行评比,学校也将对老师、教研组获奖情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检查评比安排:

  1、 成立“教师读书笔记检查评比”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检查评比时间:20xx年9月21—25日

  3、具体安排:

  20xx年9月20日前,请各位教师将《研修手册》交给各个教研组组长进行初评。

  初评要求:

  (1)达到“教师读书活动”“基本要求”的合格;

  (2)在“合格”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篇数(数量和质量上区别),选送教科室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