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魅力初中作文范文 篇1
成长的路上,回首再现:母亲为我做饭,父亲为我解难……各个画面都看似细小却非同一般!他们有责任、他们有勇气、他们有毅力为我分担……但这好似有些遗憾,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给过父母一份真正的爱!我们成长了,我们长大了,我们应当为父母撑起一个美丽的家园!
虽说我们已经走到了初中,但毕竟我们还未成熟,尚不可为父母赚钱,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他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给父母最美的关爱!
古代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字字无不流露着母子情深,倾诉者母爱之魅力。夜深人静,当灯光将父母的身影拖得长长的时,一种莫名的泪淌下我的面颊,我哭了,那是亲情的呼唤;当我们在学校与同学玩耍,在操场上奔跑时,你是否会想到在工作岗位辛勤工作的父母,是否会体会父母时刻的担心着你?
父母给与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他们是我们生活的支柱、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是我们人生的骄傲。感恩的生活是美好的,它犹如一张白纸,被感恩的色彩渲染,如果我们将感恩保持,那么人生就有了底色,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珍惜父母的深情。
假期中,好不容易能够与父母相处在一起,但却发现父亲头痛的旧病一再缠身,我一阵心酸,想帮帮父母打扫一下房间,收拾一下屋子,做掉一点家务,以表达对父母的愧疚。作为一名初中生,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回想在校之时,想到家中日夜劳作的父母,学习压力不禁上增。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就是父母终身只为子女默默地付出,做子女的“孺子牛”。
我们仍还是初中生,给予父母的并不多,好好学习是我们能给他们的回报,优异的的成绩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慰劳。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学有所成,才会感到一切值得,付出不是徒劳。
人的一生就是感恩,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却不得空手相报。所以感恩就成了我们一生的使命。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将爱洒向父母洒向整个世界。我们都是有思想的群体,父母是世界上的两个生我养我的人。借此机会,让我向你们深鞠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父亲节魅力初中作文范文 篇2
今天,我突然想起父亲节到了。
于是,我开始做送给爸爸的礼物――福气仙鹤。首先,我一步一步认真地折。折完后,在它的两个翅膀上分别写上了工作顺利和恭喜发财。现在,一只仙鹤做成了,而且是满载祝福的,另外,仙鹤也是象征着长寿的。我想把它送给全世界的好爸爸。
之后,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卧室,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还看了看熟睡的爸爸,走出了卧室。
父亲节魅力初中作文范文 篇3
在感恩教育中,学生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亲情。然而对于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零碎,往往缺乏感恩的具体行动。
初中学生与父母相处十几年,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在“感恩父母”的主题课上,学生们争相述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我发高烧的时候,妈妈背着我去了很多医院,急得都哭了。”“我爬山的时候,不小心摔在石头上,头上流了很多血,爸爸妈妈求医生一定要救救我。”“上小学的时候,我读书不好,爸爸总是陪我一起看书写字,每天都很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报答父母、感恩父母呢?”有的学生说:“我要买三房两厅的房子给爸爸妈妈住,我要买轿车带爸爸妈妈去兜风,我要买很多很多的补品给他们吃,我还要……”有的学生说:“我要考出好的成绩,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少学生认为帮父母倒杯水、打扫卫生等事情太小了,不屑一顾,他们表示长大后要做大事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中间的一位同学长大了,很孝顺,想感恩父母,但平时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父母的住房条件不好,他想给父母买房,自己没钱,银行又不给贷款,他非常犯愁。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会怎么办?”有的同学说:“我打很多工,赚很多钱。”有的则说:“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住上大房子。”还有的说:“我要给他们买好多东西,虽然买不起房子……”在这些话语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但也觉得正确的引导非常必要。我将他们说到的感恩行动进行了分类:大事和小事,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实多跟父母聊聊天,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再加上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就是对父母的安慰。在老师的温馨提示中,学生们若有所思,懂得了感恩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
我为这堂课布置的回家作业是: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给父母送上一枝康乃馨、给父母洗一次脚……学生们认真地完成了这些作业,不再觉得别扭。感恩,就是这样实实在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认知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并且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老师应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