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端午节周记800字

2023-06-18

八年级端午节周记800字 篇1

  昨天晚上我和妈躺在床的两头,两个人手中的扇子快速的扇动,甚至能听得见轻微的风声。妈辗转反侧,口中嘟囔着:“真是热死了!”我翻了个身,回答道:“那你躺地板上睡吧,凉快点。”“现在不行,”妈压低了声音说,“快要到农历五月了,地气重,躺不得。”听到这个,我突然想起临近的端午节,五月初五在古人的眼里是个“毒日”。

  想必是屈原的冤魂久留不散吧,我挪到冰凉一些的席子上,想道。现在的人都很喜欢端午节:龙舟上急促的鼓点,打着振奋人心的节奏;荷叶里喷香的粽子,飘散着一种沁人的糯米香;颈项上精美的香囊,一针一线精湛的绣工,沉淀了古韵遗风的沉香。人们总是沉浸在这个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源远流长的节日的始祖——屈原。

  当年,屈原两次被顷襄王流放。他自叹满腹诗书经纶,胸怀雄韬伟略,心中爱国深切,却遭奸佞恶毒陷害,以致落得如此下场,心中不甘。于是纵身一跃,径向汩罗江的深处走去,悲壮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那样污秽浑浊的社会下,屈原不受其感染,而同流合污,而是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控诉这个社会,证明自己的两袖清风。他的壮举被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章《渔父》中,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醴?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尘俗之尘埃乎?”渔父是一个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虽然他与屈原同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但却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己的节操;而屈原则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始终追求着清白高尚的人格,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至死不渝。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都表现了崇高的人格精神。

  转为现实,我所生活的世界也同样是这样的。我身边的环境,也让我看到了屈原的那种绝望。我忘了是什么时候,是谁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在我们这样的影响下,你迟早都会被我们给带坏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我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却在心里暗暗的想着,就算是有你们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也依然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千百年前那个随遇而安的渔父,那个忠贞不渝的屈原,那段简洁而深刻的对话。以及我要在地气极重的阴历五月,创造出阳光喜人的成绩。

八年级端午节周记800字 篇2

  家乡有很多节日,好多我早已淡忘了。由始至终不会忘记的还是家乡的端午,一想起它,内心一种油然而生的兴奋,至今都仍然回味无穷,历历在目。至于它的源起,相信大家早就有所耳闻了。

  端午,是一年之中必不可少的节日,据我们当地人说这天到大山上去游玩,就能够治百病,如果再吃些野果之类的东西那就“更胜一筹”了,家乡的老人们将这一游称之为“游百病”。这一说虽说没有科学道理,但是当时在长辈们的“吹捧”下,天真无邪的我们始终深信不疑。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村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会一大早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集合,浩浩荡荡的向渴慕已久的大山“进军”。

  这天,经过跋山涉水之后,迎来了阵阵的鸟语花香,蝴蝶在草丛间偏偏起舞,阿娜多姿,蜜蜂也毫不逊色,为它伴奏,悦耳动听,虽不能够与金曲互相媲美,但是这是原滋原味的天籁之音呀!好不令人醉生梦死。儿时的我们最喜爱不过的当然要算是在草丛间找野草莓了。野草莓它与市场上卖的草莓截然不同,它个儿不大,颜色也不一样。虽说难找,可一番忙碌之后,各自都“硕果累累”,忙着带回家好与父母一起分享,也暗自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不必说繁花似锦的百里杜鹃,更不必说景色迷人的黄果树瀑布,单是家乡的“人间仙境”就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人间仙境是指神仙坡,它是家乡人们在端午节时游玩的地方。神仙坡地势险要,海拔极高,山路斗折蛇行,盘曲而上,拨云弄雾。必须用汗水浇灌你才能够“一览众山小”。这儿最精彩不过的是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大多是由苗族同胞们自编自演,他们多才多艺,以此来显示家乡的地灵人杰。

  如果这其中非要评个高低的话,当然是要算苗族滚山珠了,我应当怎样来形容他呢?

  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就要写出行云流水般的诗来描绘他们的变幻多姿的舞步;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用各种色彩点染他们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饰;假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我会用动听的音符来构成此起彼伏的音阶传达他们清脆的铃声;假如我

  是一位雕刻家,我会在玉石上摸拟出他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材,然而,我什么也不是,我只能够用贫乏的文字来描绘这惊人的奇葩,就好像白居易所说:“珠瀴炫转星宿摇,花蔓斗龙蛇动”。

  朋友,如果你愿意到我的家乡来,我会为你作引导,如果你喜欢我家乡的舞蹈,我会为你作介绍,来吧!我远方的朋友。

八年级端午节周记800字 篇3

  端一盘粽子,呈一枝艾叶,与你一起过——端午。

  自多了端午节假日,端午的“节”气立时浓了起来。这也让现时代的人们,体味到了旧时中国的传统意味。

  农历五月五,本不是一个“好日子”。在国人的传统上,5月及5日,属“恶”月与“恶”日。因此,5月5日之端午,辟邪驱恶,成为端午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选择5月5日作为“端午”?在时间上,5月初,正是“五毒”从冬日复苏,开始活跃,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的时节;而5月,则是气候多变,各种瘟疫最为流行的季节。这也是认为5月是“恶”月的一个原因吧。

  是日,家家门前挂上菖蒲、艾草;孩子的额上,用雄黄画一个“王”字或一个点;或在孩子的手上,圈一个五色线。这都是在辟邪驱恶呢。

  大约在50年前,如此习俗,无论是穷人还是富家,都会这样做。后来,明显少了许多。近些年,虽然传统越来越有回归的意思。但人们,大概很少想起要靠这些方式驱毒。它只是一个象征,是人们寄托美好的愿望的方式。

  端午,最是忆江南。采一把芦叶,以长江的江草作线,严严地裹实粽米;深夜了,母亲升一台灶,火融融的;第二天清晨,孩儿醒来,整个屋充盈着芦叶的清香;镜前的自己已是一只虎——额上有一只大“王”;门前挂着长长的菖蒲、艾草,手腕绕一串五色彩线。而这个时节,正是啖黄鱼的好时机,再穷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斤左右的大黄鱼。可惜,这样的大黄鱼,在市面上,已经有20年不可见了……

  毕竟,那一代人还有端午之“忆”。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许多传统,包括传统节日与习俗,不能丢。那是渗入中国人骨髓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