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捆艾草,祖母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奶奶会把它晒干,当备方用或者点燃了熏蚊子。晚上我总是在充满了艾草的香气中安稳睡去,蚊虫不敢飞来肆虐的咬我。
这些都是铭刻在我头脑里的往事,现在一提起我就忍不住掉眼泪,因为我最亲的祖母,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那个最善良、最疼我的人,1986年就去世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我写这篇小文,想想我那逝去的亲人,算是一个纪念吧。
翻资料查看了一下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最多的是早在先秦时期,农历五月五日被认为是“恶月恶日”,生于这一天的人,会极为不幸,被认为是会为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遗弃,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大约到了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来在这一日去灾避害,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剑,甚至插桃条,以驱五毒,避兵祸、祛瘟疫、除恶运。隋、唐之时,关于灾害之说,淡化了一些。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会给百官发“百索”和一把折扇以供防暑。“百索”十分有趣,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我想祖母当时挂在我脖子上的五彩丝线可能就是百索吧。这种彩索,据说是辟邪用的,意在于捆绑“五毒”。米粽象征着捆起来的癞蛤蟆,沉之江底,说是喂鱼类,救屈原,其实是为了吓唬“蛟龙”。南方盛夏,多发洪灾,传说是蛟龙为祟,“百索”可以缚龙,这样就可以避开水患。,大约到了明、清之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进步,恶日渐渐变成节日,端午节此时已经成为“女儿节”,女孩这天扎香囊、戴香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香妮游玩,出了嫁的女子便去看望娘家,我们禹州便有端午节麦黄稍,闺女娘家走一遭的习俗。端午节成了迎接夏日,庆贺丰收,亲人团聚的欢乐节。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已经淡化,雄黄酒。米粽、艾草、香囊、彩线绳等,都成了美与善的符号的象征。没有人再联想到这个美好、幸福的节日被认为是一个“恶日”。
很自然,在这美好的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不由想起我的亲人,不由遥想起当年的端午节我祖母的米粽,也不由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