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精彩导游词-四川导游词

2024-10-21

四川精彩导游词-四川导游词 篇1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经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

  从北宋开始,后人在诗人的故居建园立祠,并多次修葺,现在的建筑规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20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中确立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门,两株大榕树耸立在古石桥旁,大树枝繁叶茂,浓郁遮天。跨越石桥,穿过梅林就来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诗史堂”,堂中陈列杜甫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对联。穿堂后过小桥,就来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与“工部祠”的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展出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右边的“恰受航轩”是杜甫诗歌选译展览室。“诗史堂”左右两边的陈列室,展出了与杜诗有关的书画。

  绕过“工部祠”后侧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扩建的园亭。这里有水池、荷花、玉兰、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贵木,枝叶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点缀其间,景色十分优美,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精彩导游词-四川导游词 篇2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精彩导游词-四川导游词 篇3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黑竹沟的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凉山褶陷束,峨边断带,主要由小凉山骨架和峨眉山断块组成。古生界地层发育不全,上古生界缺失石炭系、泥盆系,下古生界缺失震旦系,在中生界系飞仙关组沙页岩和嘉陵江组灰岩沉积后,整个地轴隆起成陆,地层出露九个系,25群。这里属峨眉山火山岩地带。黑竹沟处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的过度地带,在横断山脉的东侧。在一系列南北向褶皱和深大断裂的控制下,山川走向均呈南北纵向伸展,形成黑竹沟特有的地貌特征。

  黑竹沟年均气温在海拔1054米的斯合镇为14.3℃,沟口(1705米)为10.8℃,石门关(2067米)为5.5℃,荣宏得(3125米)为3.2℃,马鞍山主峰(4288米)为了3.0℃。降水:年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域为1900-20_毫米之间,且夏季多暴雨;斯合镇为1180毫米,沟口为1700毫米,石门关为2260毫米,马鞍山主峰约2050毫米。区域内空气湿润,年均相对湿度在85%以上,年雾日在320天以上,年降水日在270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且马鞍山位于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分界地带,使东来的暖湿气流圈闭于谷中,造成该区域温度高,降水充沛、降水日多、晴天少的特点。由于地形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鲜”的小凉山区气象景观。

  水系以大渡河支流官料河上游的那哈依莫为主干,支流有黑竹沟(碱岔河)、母举沟和巴溪沟,沟系水网均成树枝状,各干支流流向受北西、北东构造控制明显区域内年均径流深在1700毫米左右。黑竹沟干流发源于马鞍山主峰附近的狐狸山北侧,全长约20公里,其支流罗索依达发源于狐狸山与主峰间的冰斗湖,长15公里;年均流量9立方米/秒。黑竹沟区域除溪河纵横外,尚有主峰下的冰川湖泊、高山海子数处,最大者近百亩,此外,在巴希戈孜还有长约20米的喀斯特湖一处。

  地下水以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水温度最高的温泉,还有喀斯泉,在黑竹沟源头暗河发育,长达数公里。

  黑竹沟森林公园内公布有山地黄壤(1800米以下)、山地黄棕壤(1800-2200米)、山地暗棕壤(2200-2700米)、山地棕色针叶林土(2700米以上的暗针叶林内)、亚高山草甸土(3000米以上)等5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色石灰土(1800米以下)、紫色土、沼泽土等3种,与地带性土壤镶嵌呈斑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