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导游词 篇1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今天就来到了著名的苏州园林之一---------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里小巧玲珑的一个。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网师园中心的一池水。这池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你可别把这池水看成一潭死水,它里面也是有许多小生命的!这水底下就有一条条色彩鲜艳的金鱼,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鲜艳的色彩。
围着这池水的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的名字叫做太湖石。因为它们是从太湖里捞出来的,所以得名太湖石。太湖石是黄灰色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状怪异,有的像一棵挺立的松树,有的像一头巨大的熊,还有的像一个仙人球……
走过一座小桥,就到达了去后院必经的一个走廊。这个走廊的房顶与其它房子的房顶没什么区别,左面临水———就是网师园中心的那池水。右面是一面特别有艺术感的墙,为什么说是有艺术感呢?是因为这面墙上有许多画窗,窗框的形状各异,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扇形的……里面画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有的画着一群孩子正在抖空竹,有的画着一只威风的老虎,还有的画着一朵粉红色的杜鹃花……而且每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幅画窗,真是移步换景啊!
这就是网师园,极经典的苏州园林,真是人间天堂呀!
网师园导游词 篇2
网师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清乾隆年间(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网师园位于苏州葑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11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至今几易其主,围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人流连忘返。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网师园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导游词 篇3
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
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禄寺少卿的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乾隆二十三年,彭启丰来园参加元宵张灯宴乐并赋诗。
宗元死后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乾隆六十年,钱大昕作记。当时园中盛植牡丹芍药,嘉庆时范来宗有“看花车马声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园不过三十年,即转归天都吴氏(童寯《江南园林志》谓系吴嘉道)。
同治初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辞官徙居园中,因在苏舜钦始建的宋代名园沧浪亭之东,李氏自称苏邻,名园为苏东邻或苏邻小筑。李能诗画,积书数万卷,兼蓄金石碑版、书法名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居此。
民国六年(1917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与叶恭绰同住一园近4年。善孖养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画。园景幽雅娴静,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抗日战争爆发前,张氏兄弟先后离去,园主家境中落,仍赁与他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收藏文物书画甚富)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复用“网师园”旧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园有住宅,此园平时闭门不纳游人。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园献交国家。
1957年左右曾驻军。1958年部队撤离,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占用大部,曾拟毁园办厂。同年,国家文物局、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市园林管理处同来调查,力主修复。4月,归园林管理处接管,迁出医院与8户居民,拨款4万元抢修。10月动工重修月到风来亭,新建梯云室及该处庭院,以墙分隔西部内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家具陈设。东邻圆通寺法乳堂也归该园使用。
1959年9月开放游览。初,园被易名友谊公园并一度关闭,家具陈设、匾额对联遭受破坏,1974年稍经修理后重又开放并复旧名。1981年将法乳堂及庭院扩建为“云窟”。
网师园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 50万贯( 贯为 1000枚铜币)。8xx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
网师园导游词 篇5
苏州园林真是个个都美,让人流连忘返。
而网师园恐怕是苏州几大名园中最低调的一个,虽小而精,布景处处彰显文韵。园子的精华“潭西渔隐”被完整的复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顶层,足以表明这座园子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
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里面住宅有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对于我们来说,一路走马观花只是看个热闹,幸而遇到一位热心的大妈一路跟随讲解,遂了解建筑者细腻的心思,甚至于一个窗户的花式、一块地石的摆放都有着特别的用意,细细品味越看越有意思。愧于自己没有好好欣赏,差点错过这么精致的美。卷在墙角的几株芭蕉应景着贾宝玉那句“绿蜡春犹卷”,无比生动和形象。
园林之美,大概也就在这些细节之间。
网师园导游词 篇6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占地约半公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所在,称“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网师园”。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南叠黄石假山“云岗”,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等参差错落于山池四周。西有书斋别院“殿春簃”。园东为宅院四进,厅堂装修及门楼雕刻俱精。此园布局紧凑,结构精巧,以水为主题,以建筑秀丽精致见长,小中见大,堪称小型古典园林之代表作。
网师园导游词 篇7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占地约半公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所在,称“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网师园”。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南叠黄石假山“云岗”,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等参差错落于山池四周。西有书斋别院“殿春簃”。园东为宅院四进,厅堂装修及门楼雕刻俱精。此园布局紧凑,结构精巧,以水为主题,以建筑秀丽精致见长,小中见大,堪称小型古典园林之代表作。